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培训归来话感想

国有资产管理处 赵同臣

2011-12-25     浏览(146)     (0)

该文章指出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横幅标语常用且最拿手,但作者认为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引起形式主义,因此应低调实干。同时提到在欧洲霍恩海姆大学的公务活动中,公务活动结束后从斯图加特沿高速路一路北上,一路上看不到明显的标语口号。


  鲜有标语
在霍恩海姆大学的公务活动结束后,我们从斯图加特沿高速路一路北上,经法兰克福、科隆,直达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路上,高高低低的大地上,只见大片绿茵茵的草地,大片五彩斑斓的森林。不时有一两处红瓦屋顶的房屋,点缀在宽广的绿地上、森林边,处处是摄影拍照的风景画面。
  我们的外语不好,但一般的词句还是知道一些的。高速路上除了路标外,没有我们在国内常见的“xx人民欢迎您”的标语口号,即便是在德国与荷兰的交界地带,也没有明显的标志和类似的东西。一路上也不见什么 “安全驾驭、严禁超速”的大字标语。可在某些路段,我们不时的看到路旁树立着大幅的照片。照片上,有的是小孩抱着父母的照片,有的是妻子抱着丈夫的照片……。我们不解,以为是寻找人启事。陪同告诉我们,这些照片都是在当地发生车祸,失去亲人的人做的公益广告,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明白后,深感震撼。这种形式,比起“不准、严禁”之类的口号来,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自不待言。
  沿路上不见标语口号,就是在大学校园——确切地说,没有校园,因为我们去的三所大学都没有围墙,是真正开放的大学校园——也根本看不到任何悬挂的横幅标语。在宣传教育工作中,标语口号可能是我们最常用、最拿手的形式和手段了。但凡有什么活动或开展一项什么工作,不用问,看看悬挂的横幅内容就知道大概了。学生们开展什么活动,尤其为甚,大到学生会的竞选,小到一个班级的球赛,也要扯起几米、十几米的横幅来。列宁、刘少奇等革命领袖,更有一些文人学者在上个世纪的革命年代,写过不少论标语口号的文章。他们当时的一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提醒作用。标语口号的作用“为的是 ‘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标语口号“多而且滥,就不免落套子,就不免公式化,因此让人们觉得没分量,不值钱”。标语口号喊喊也就罢了,要用不同的材料装挂起来,不仅不值钱,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看看只用一次便只能扔掉的横幅,真是可惜。因此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向人家学习学习,少弄些花里胡哨的给别人看的东西,少挂些空泛乏味、言行脱节的标语口号,沉稳低调、踏踏实实的干点实事儿更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