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观点碰撞

2011-11-08     浏览(179)     (0)

本文介绍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观点,包括深化合作育人和办学模式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等。文章还引用了几位高职教育专家的观点,强调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朱传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长)
    对于下一步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求质量之真、务发展之实,进一步推进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十多年的健康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正在整体进入以内涵提升为主的轨道。教育部职成司下发了系列的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发展的思想。本次会议在推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中,就是提倡百花齐放,注重实效,不把某种模式硬性进行推广,而是尊重学校的创新,尊重学校的选择。这是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征。在推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中,在各种建设中,要踏踏实实,真正求质量之真,务发展之实,克服浮躁的情绪。不断增强信心,增强找到切入点的能力,增强与企业打交道的能力。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有所回归,回归到育人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就是育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个体优秀素质的培养是教育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理解为“工”就是工厂、就是企业、就是顶岗、就是技能训练,而是要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一个方面时,一定要注意另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优秀素质,这是我们教育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所在,要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刘洪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行业和企业技术、设备突飞猛进的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有几个不适应:一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多样化、复合化。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不适应公民教育的需求。我们这样的示范校报到率为90%,就是说每年有8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了。家长希望孩子有一门技能,但也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三是我们的中职与高职沟通衔接还可以,但高职与上一个层次的衔接没有,高职教育成了“断头教育”。国家应当考虑设立高职专业学士。

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我们曾经邀请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强企业,让他们把有关学生就业的10个问题做个排行,结果显示,学生的外语、技能分别排在第四、第六位,前三位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
    现在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有些缺失,高职是工具导向还是人文导向,这是关键。高职不应狭隘于技术,也不应该是技术的狭隘。校企应该把“邻居”变成“亲戚”关系,在单一的人才培养以外,还要做人才、科研、研发,找到新的平衡点,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史忠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大学与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关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本源是生命有机体。

王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现在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当今社会经济转型非常迅猛,技术提升速度快,高职院校正面临一个如何与社会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我觉得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关键点就是要找到企业的需要,并能满足企业需求,这样才能得到企业提供的帮助。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才能提升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条件和解决学生实践教学场所等问题。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合作中,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极大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在这方面,金职院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将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周建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金职院总结出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在全国很响,其核心是什么?就是基地。这才有了“校内基地生产化 校外基地教学化”,才有今天的“校企利益共同体”。今天看了现场后,感觉“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基地的第三次飞跃,很成功。我想到几个问题:一是现在一般以制造类为蓝本,非制造类如金融类,如何寻找共同体;二是建设若干个亮丽的点,再将点连成片,构成校企合作网,并加之推广。

顾汤华(中国众泰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
    企业最大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企业最大成本是员工的专门培训和教育,企业最损失不起的就是员工流失。我们说为什么选择与金职院合作,是因为金职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中工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与企业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企业目前招聘专业技能人才很难,但通过校企合作,可实现员工的批量培训,同时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订单班”学员制订不同专业的教学课程并编制相应的教材,很好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批量问题、速度问题和规模问题。在与金职院的校企合作当中,我们把文化理念包括制度流程、员工行为规范等,悉数列入教材,以此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解决了企业最怕看到的员工流失从而带走商机的问题。“校企利益共同体”做到了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和家长满意,获得了社会认同,这一做法不仅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共同利益,也让整个社会获得利益。

徐伟强(中国皇冠投资集团董事长)
    企业首先考虑和最关心的是如何面对竞争,之后才是利益,最主要的是,忠诚比能力更重要。现在企业用人的困惑是,高职学生可以很快适应技能岗位,但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现在的毕业生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
    职业院校应当依据企业、行业竞争趋势来规划培养人才。企业对于人才选取的界定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不用,用的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更欢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有所启发。
孙长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
    就校企合作而言,如此重视这一提法也就是这几年才有,一个原因是职业教育本身需求,这是其根本属性,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这也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并将人才培养工作提到了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上来。第二个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会这样来呼吁。但问题根源在哪?原因一:在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过渡期,在破除计划经济模式的同时没有深入研究、及时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具体来讲,就是弱化了行业协会的作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有问题。金职院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还担任了教育部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一职,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当中,金职院精品课程申报连续三年获批,来金职院了解后我深有体会,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金职院拼出来的,是校企合作中干出来的,金职院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我感到,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做到示范、引领主要是瞄准市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方展画(浙江教科院院长)
    我先抛出两个观点:一是高职院校经历了三个模式,先是一种祈求式,再就是一种形式结合,最后是一种校企利益整合。打个比方,这三个模式就像先是童养媳,再是包办婚姻,结合后签订协议,最后是自由恋爱。金职院“校企利益共同体”是一种很有深度的合作探索,取得很好成效;二是“校企利益共同体”为什么成为一种恋爱方式?学校与企业现在利益聚焦已发生变化,不是聚焦在学校、企业,而是在学生上,这就找到校企共同诉求点,找到了纽带,也把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找到了,促使育人模式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