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校园湖畔,总会遇到扫落叶的阿姨热情地与你交谈;路过校园的旧报亭,也会发现年过花甲的老爷爷会推一推老花镜向你微笑;光顾学子文印店,你觉得这里的价钱便宜得连你都质疑老板会不会亏本?在江大校园里,总有一群人,他们就像同学们的父母家长,常驻于此,总会于点滴间给学子送去温暖。
修修补补送温情
一些近乎原始的缝补工具,一些瞧不上眼的鞋垫……他凭着这些在江大扎了根,一扎就是七八年。老人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卖鞋垫,修包,缝衣服,在方寸之地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却事无巨细地走入我们的生活。本以为上了年纪的人总会斤斤计较,甚至会为了几毛钱跟你争得面红耳赤,搞得你手足无措。看到小伙子衣服破了,过来帮着补补不要钱。小姑娘急着用伞,递给她便让她走了……每每经过那个角落,他总是默默地低着头,缝着,补着,仿佛永远不觉着累。遇上下雨天,他也不会缺席:“孩子们随时可能有麻烦,我要是走了,怕他们解决不了问题着急啊!”尽管每天做的事都大同小异,但老人并不觉得厌倦,把这里的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给予关心和照顾。他不靠这个摊子维持生计。也许,老人只是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做些有价值的事,不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太空虚。
无微不至暖人心
一早出门,就可以看到阿姨微笑的脸庞,心情也温暖了许多,一声亲切问候:“上课去啦?明天降温了,大家既要风度也要温度哦。”让寒冷的冬天充满暖阳。来不及回来收衣物,阿姨会默默地代为收好。跟宿舍同学有了矛盾摩擦,跟阿姨谈谈,心中的淤塞便解开了。夜晚的灯光下,总有阿姨期盼孩子回归宿舍的亲切目光。她们为学生们取得成绩而骄傲,为学生的不努力生气着急,也许阿姨们没有太高的文化,但是她们有着慈母般的仁爱。她们并不要求学生的回报,但是毕业时节阿姨们的饭局是非常多的,很多人毕业后回母校看望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慈母般的宿管阿姨。因为她们就是宿舍里的“妈妈”,见证了同学们在学校的成长历练,共同体会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妈妈们的无私奉献,让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记下金额建信任
如果你经常在学校里买水果,那么一定对三食堂下面的湾仔水果店的这位老板不会陌生。第一次去买水果,以为可以刷一卡通,结果没带现金。老板只是随意地笑了笑,记下金额就让走了,问老板还要不要记下名字或留下点抵押,老板憨憨地笑了:“留下你的信誉!”。留下的是信誉,换来的是建立起来的纯粹信任。这信任可能来自同在一个校园里,也可能只是来自他如家长信任孩子般的心态。不把变质的水果卖给学生,不缺斤短两,水果店的老板本着良心,用诚信经营着生意,也教会学生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技艺高超解难题
可别以为这些“家长”们空有热心,记者曾遇到一位深藏不露的爷爷,一手修车技能解燃眉之急。记者推着掉链子的车赶着上课,跑到修车的地方,却发现师傅都去午休了,找不到人。一咬牙借了工具就自己捯饬起来,半天弄不出个名堂,这时一旁打盹儿的爷爷坐不住了,走过来问 “是不是链子坏了?”便利落地将自行车翻了过来,握上扳手和链条,有模有样地蹲着捣鼓起来。没眨眼的功夫,链子便装上了,“这链子以后要是还掉,直接推过来给你好好整一下,先去上课吧。”记者遇到了这位热心老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攘攘人群中这样热心的长者绝不止一位。他们不需要报酬,只是在学生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你是否在意过这些毫不显眼的“常驻家长”,你是否曾鄙视着他们手里的活计?他们认真生活的背影可能看起来有些佝偻,他们没有心思整理的斑白花发可能有些杂乱,但是他们在最美的年华过后,选择停驻在了江大这个校园里,这个充满了青春气息的地方,涉世已深的慧眼慈爱地关注着未出茅庐的我们,带着些和蔼与宽容。也许下一次再与他们交谈的时候,你不再会吝啬一个微笑。
(程宸 花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