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燕园西南侧的一处院落里,安静地坐落着 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它低调的装修并没有引起 来往人们的驻足,然而人们不会想到,在这座二 层楼房中一群年轻科学家在日夜忙碌着。这里就 是国内第一家将最先进的成像技术、测序技术及 生物基础研究与医疗诊断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 实体研究中心———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所在地。
BIOPIC的诞生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Biody- 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简称 BIOPIC),成 立于2010年,是北大985工程建设的一个重点项 目。该中心的目标在于发展和利用最先进的生物 成像与基因测序手段,在单分子和单细胞水平上 进行生命科学与医学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干细 胞、癌症、感染性疾病及代谢疾病等一些重大医 学问题。
BIOPIC的创建人谢晓亮教授是国际著名生 物物理化学家,现为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哈 佛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 士。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单分 子光谱学、单分子酶学、分子相 互作用、构象动态学及大分子 的作用机理、活细胞的基因表 达、非线性光学成像技术及其 生命科学与医学应用。在这些 新兴领域中,他取得了开拓性 的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父 母均为北大教授,又毕业于北 大化学系的他,始终怀着一颗 感念母校的心。2009年末,谢晓 亮着手创建了 BIOPIC。
不到两年时间, BIOPIC已 经拥有了一支精锐的科研队 伍,除了谢晓亮之外,还有两位 长江特聘教授以及6位研究员、 副研究员。此外, BIOPIC还成 立了一个高学术水准的国际评审顾问委员会,包 括饶毅、王晓东、施一公等著名学者专家。
BIOPIC是一个开放的研究中心,它与国内 外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自中心成立至今,已有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前 来进行访问,举办各类讲座。 BIOPIC于今年8月 还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相干拉曼散射光谱学研讨 会,该研讨会最早由谢晓亮教授在2004年创办, 此次为首次在美国之外举行,来自全世界15个国 家的80多名学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为国内外的 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忘我的热情
BIOPIC的大门设在二层,二楼是研究人员 办公室,一楼才是实验室所在地,并且一楼是全 密闭的,这样就保持了实验室绝对的清洁与清 净,这样的结构是由这里的研究人员亲自设计 的。中心实验室虽然占地不大,但是配备有多种 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透过实验室的玻璃 窗,可以看到科研人员们忙碌的身影。
BIOPIC的老师们每天至少要工作十二三个 小时,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间,但老 师们对此没有任何的诉苦和埋怨。他们来到这个 中心,完全是因为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所以 老师们时常在休息的时候突发灵感,又跑回实验 室,有的老师干脆住在了实 验室,几个月顾不上回家。
一位在此学习的研究生 表示能在这里做研究,她觉 得很开心,因为“所有的研究 都是最前沿的东西”。她几乎 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工作到 凌晨是常事,有时候凌晨三 四点钟还要起来做实验。虽 然如此,她笑着说一点也不 辛苦,因为“这是很好玩儿的 事情,发现未知的东西比较 有意思”。
勤奋的汗水终会收获丰 硕的成果, BIOPIC 成立至 今,仅一年多的时间,已经在 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近20 篇学术论文。
未来发展与期待
老师们谈到,未来几年,中心的研究重点将 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从细胞外到活细胞内的单分 子观测与操纵,高通量测序,超高空间分辨率细 胞成像,单细胞微流控操控与分析,非标记生物 医学显微成像等。跨学科研究是未来科学发展的 重要趋势,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为多学 科交叉研究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BIOPIC作 为北大领军的多学科交叉机构之一,让我们对学 校在该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
老师们也坦言,做实验需要热情和旺盛的精 力,但工作起来也不全是令人兴奋的。做实验有 时候运气很不好,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无论如何 都得不到你想要的数据,只好多重复,希望通过 提高试验次数来增加成功概率。有的时候,实验 可能被很细微的因素影响,这样做实验有的时候 就会非常困难。除了主观努力能改变的状况,老 师们在谈到仪器购买的周期时,不无忧虑地说, 因为仪器不能及时购进,严重影响了许多实验的 进度,所以在 BIOPIC今后的发展中,还期待着有 关方面更多的支持。同时,老师们还希望可以壮 大研究生的队伍,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共同为 BIOPIC打造一个辉煌的未来。 (学生记者 胡静静 魏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