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莲峰岁月忆长者

作者:丹蕾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2011-10-31     浏览(150)     (0)

  25年的大学,实在年轻;而在学院工作了22年的人,已是人到中年,唏嘘之余不免有些感慨。回顾以往的岁月,流逝的不仅仅是年华,更有点点滴滴令人感念的人和事,即使在岁月的蹉跎中也无法忘怀。
  89年夏,来报到时,拖着行李,搭乘三轮车,从岐江桥一直到柏亚直街,看着孙文路干净清爽的街景,无比新奇。比我们更新奇的是踩三轮车的老伯,当得知我们是去学院报到时,惊讶地说:“哇,咁后生就做教授,真喺叻”。这让我们觉得好笑,他怎么会认为在大学里做事就一定是教授呢,还有他那口浓郁的石岐话说着“我哋中山嘅孙文大学”如何如何时,洋洋自喜的神情仿佛这大学他也有份。———那场景,好多年后猛然想起,从此便无法忘怀,老伯的话和他那踩得欢快的三轮车常常会在不经意时沉甸甸地从心中掠过,不知那位老伯时至今日是不是依然对学院充满怜爱和期许。
  报到后,着实感受到一所新兴大学的朝气。袁伟时教授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善于在年轻人心里根植理想,他把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说给年轻人听,大家就起劲地跟着干。我之选择学院,除了喜欢校园的工作环境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接受袁院长的面试时听他绘声绘色地描绘学院图书馆的前景:全部图书开架、用电脑来编目借阅和检索、全天24小时开放,馆内设小卖部让饿了的人可以边看书边吃东西。这样的情景正是上专业课时老师描述过的现代化图书馆的样子,跟当时国内过于传统刻板、技术落后的现实真是有天囊之别,让人羡慕不已。我觉得这是一份能看得清楚、可达成理想的好工作,虽然那时学院的图书馆还缩在行政楼一楼的一间课室里(大约是现在的教务处办公室位置)。结果是虽然事与愿违没有去图书馆工作,但是感染了周边年轻教师对学院的热情与投入,欣然接受了在院办工作的安排。后来随着学院曲折的发展、纷扰的变化,这最初的理想仿佛在若即若离中飘远了。今日回望来路,感悟良多,虽然现实常会残酷地将理想打碎,可是她又会在每个人心中被重塑。不是吗,一个理想的大学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无论你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她就在那里,不隐不现。在现实的挫折和迂回中每个先行者和后来者都在共同努力着渐行渐近地去达成,每个在学院工作和学习的人或长久或短暂、每个在默默守护着学院的人或相知或不相知都是这理想的践行者。
  有人说:教育,要从心开始。旅日华侨吴桂显先生无私的捐赠和美籍华人林文彬先生22年义教之路对此做了最好地诠释。见过他们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再质朴不过的老人,不事张扬,没有架子,普通的就像你我的街坊邻居。他们将对家乡发自肺腑的爱倾注在这所"中山人自己的大学"里,他们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们是真真切切地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家乡、改变中国,希望通过教育来缩短从心到心的距离。我相信吴先生笑眯眯的音容笑貌,林文彬先生宽厚的身影标杆般静静地立在许多人的心头,让我们不敢懈怠。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我们在莲峰山上的“营盘”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但是那些流水般经过的人和事,哪怕细微,却为学院的前行加注了动力,是值得我们常常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