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在教学的路上走下去

———记北大第十二届“十佳教师”戴锦华教授

2008-04-15     浏览(727)     (1)

戴锦华是中国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教授,曾参与多个项目并发表了许多文章。在课堂上,她与学生分享思想方法并启发思考,把问题“问题化”。课后开设讨论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与学生保持思想平等交流的状态。她坚信教育的生命力和学术的重要性,因此继续在教学之路上走下去。





  戴锦华1982年从北大毕业后到电影学院任教,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全国大学电影教育培训班,中国大学的电影教育是从那时开始启动的。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世界电影史上的许多名片,引发了对电影真正的兴趣和热爱。1987年,她主持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开始中国西方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史、电影大师研究等课程。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1995年建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进行影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课堂上:思想的诉求
07级的一位同学说:“上戴老师的课,就是品尝一席语言和精神的盛宴。”确实如此。电影批评、文化研究、女性研究,无论哪一方面,戴锦华都能透过或华丽或纷繁的表象,用缜密而清晰的思维和语言向同学们演绎世纪末到世纪初华丽景象下的真实。她犀利的思想,雄辩的口才,还有举手投足间磊落的风度,使她别有一种吸引力。
  她坚定地主张反省和检讨中国的现代性及现代性话语的扩张过程。但是,她不仅批判,而且建设。她并不是一味否定现实,而是从时代的现状中挖掘出大众文化的精神,在学术和日常生活之间、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找到某种勾连,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术的生命和生命的学术。在她的课上,触到的是时代的脉搏。但这并不意味着她陷落于时代的漩涡,相反,她一直冷静地观察和思考着。她曾经说过,自己处在中心的边缘、边缘的中心;既然生在这个时代,就不要惧怕陷落,只要在陷落的地方站起,继续前进。
  在课堂上,她往往是和大家分享思想方法并启发大家去思考,把问题“问题化”。这可能也是戴老师的课常常人满为患的原因。
  课堂外:思想的碰撞
《中国电影史专题》课后,一位学生兴冲冲地问:“戴老师,这学期还有讨论课吗?”原来,从1995年秋开始,戴锦华就开设了课外讨论班,直到现在,一学期不落。成员主要是戴锦华自己的研究生,也欢迎外专业的同学参与。内容主要是阅读新的理论或学术著作,或是同学们把自己的论文题目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关注的问题,如电影、流行音乐等,拿来进行交流或讨论。因为是学生自己的“workshop”,所以以学生的发言为主,常常有激烈的论争。戴锦华扮演的往往是倾听者的角色,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这种讨论纳入更大的思想文化框架中。她觉得讨论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课堂教学注重传授知识,而且在学术积累和学术思考上,教师确实处于优势地位,这就缺少直接的思想交锋,是不能完成学生的学术训练的。同时,戴锦华认为开讨论班也是让自己的学术思想不至于衰老下去的重要方式,因为每次和大家都有很直接的思想碰撞,这样就在思想上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交流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坊”是学生们都十分期待的言论空间,虽然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但还是有外专业甚至外校的同学积极参与。
  戴锦华说:“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选择当老师。”今后她也会在与社会、与学生的思想激荡与碰撞中,在教学之路上走下去。 (王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