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主持的《基于“两型社会”的城市规模研究》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万元立项资助;他主持的《湛江市“东联西融、蓝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研究》获得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委托资助立项,项目经费1万元,这些项目的成功立项,在学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同时,他以第一作者署名在《地理研究》、《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18篇学术论文,还主持或参加了“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产权研究”、“基于区域创新的湛江城镇体系的构建”等7个课题的研究。他,就是我校商学院在2010年已取得教授资格的许抄军博士。
初识许抄军博士,温文儒雅,却不失活力,外表的书生气质掩盖不住眼神里的坚定和执着。许博士是一个热衷钻研,喜欢探索的人,他说:“从事科研的工作,就应该有一份执着的信念,把握学科热点和前沿的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创新实践。”
科研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在这样的环境里,他能潜心研究学术,并拿到国家级项目是难能可贵的。许博士的成功,在于对事业的孜孜以求。一份执着与坚持,让他在艰苦环境中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说,每当自己的研究观点被引用,都会特别开心,在学术研究中能够和别人产生共鸣,这是他研究学术的最大收获。
然而,“没有谁的科研之路是一帆风顺的”,这句话向来都是真理,许博士的科研之路也一样。许博士的学缘和知识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他大学本科学的是物理教育专业,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攻读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博士,而博士毕业论文却转向了区域经济学,具体的方向是城市化研究。从最初的物理教育到城市化研究,学习与研究的迁移转变很大,许博士也因此遭遇较多的困惑和困难。回顾这个过程,他颇有感触地说,自己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过程,十分不易也非常深刻。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博士在这个自我革新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王国,终有大成。
在学生的眼中,许博士是一名很值得尊重的老师。年轻有为的他,做事认真耐心,谦虚内敛,做人不拘小节。他不会因为自己潜心学术研究而忽略了教学,忽略了学生。而是注重把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结合进来,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充实课程内容,做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他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在给国贸专业上课时,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环节就是:上课的前五分钟,他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一周新闻时事报道,主要关注经济、贸易方面的新闻。通过评析新闻时事,让学生养成了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及时跟上时代潮流,增强分析经济时事的能力。在谈到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他认为:“怎样把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对一名老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老师即使再优秀,再有能力,但如果不懂怎样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那么这个老师再有才能对学生来说也是没有帮助的。”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是许博士对在校学生的建议。他一再强调学会做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做人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那么即使他在学术上很有成就也会显得很苍白。因此,为人师,他觉得相对于学术来说,老师更应该教会学生们怎么做人。而他自己也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几年来,他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母校看望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他要求学生也要学会学习,许博士说:“如今的知识更新快,可能现在学的知识毕业以后就用不上了,可是你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么以后你就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促使你自己成功了。”许博士还表示,他希望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做事认真的人,更希望学生在平时能够像朋友一样跟他相处,这样的师生关系便少了一份拘谨,多了一份惬意。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也是许博士所信奉的真理,对于生活,他认为自己一定要做好准备,只有做好准备,才会得到生活的回馈。
对于科研,他孜孜以求,坚持执着,不断地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对于教学,他以身作则,悉心育人,与学生一起成长;对于生活,他笑面相迎,平常心向着平常事,知足常乐。这就是许抄军博士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