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推开门,便走进了诗书的世界,一股墨香迎面扑来。徐炼家中的墙壁上垂悬着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三架书橱收藏着近千册的古典书籍,泛黄的书页记录着徐炼孜孜以求的钻研过程和甘为人梯的教学经历。
在湘大这片热土上,徐炼度过了三十余载春秋。他始终与诗为伴,探索诗学道路,传授诗教理念,追求诗意人生。
诗学道路:任重道远求真知
徐炼身着一件自己缝制的褐色外套,朴素中透露雅气,颇有文人风范。他浑厚的嗓音,带着记者穿越了30多年的时空。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徐炼凭借扎实的知识考入我校中文系。
本科毕业后,徐炼留校给七月派诗人、中文系教授彭燕郊当助理,负责抄写诗稿,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编辑《楚风》杂志、《诗苑译林》诗刊。“诗是情感的结晶,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徐炼被诗歌的魅力所吸引。
1988年,徐炼研究生毕业,怀着对诗学的向往,选择留校任教。
“我没有经过师范的培训”,初为人师,徐炼既兴奋又担心,“教好课是教师的天职,是我的责任。”他摸着石头过河,寻求着“如何教好课?如何对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答案。
一方面,徐炼回忆并琢磨导师的授课,把好的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另一方面,他结合学生时代的学习困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更为了对学生高度负责,徐炼时时给自己“充电”。《诗经》等作品不知研读过多少遍,“经典的诗作总会常读常新”。徐炼翻开《管锥编》,泛黄的纸页上布满了圈圈点点,不同颜色的字迹记录着多次阅读的所思所感。
不同时期讲授同一文本时,徐炼力求新的内容,联系社会现实对作品进行阐释,“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阅历的丰富,思想境界也会提升,每有新想法总想与学生一同分享。”
路漫漫其修远。徐炼在文学的世界里上下求索,出版了《古代文学经典新读》《诗道》等专著6部,编著《人文科学导论》等教材3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诗中有画”与视觉思维》《〈诗经〉合法解读的多元性》《绝句的言外之意》等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多个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江河不息归东海,意气莫平争上游。2010年,徐炼主持的《中国古代“诗教”及其现代意义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该课题是对我国传统的文学教育思想——“诗教”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开辟重在精神感化的文学教育新途径。
面对累累硕果,徐炼谦虚地说:“诗学的研究没有终点,任重而道远。”这就是一位文学研究者的科研态度,徐炼虽已年近六旬,但总能感受到他那股探求真知的生命力。
诗教理念:书乐传情润人心
诗歌作为代代传承的文化载体,在人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诗教即诗歌教育,广义指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化的情操教育。”徐炼提倡在现代教育中贯穿诗教理念,“这对于充分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优化当代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徐炼授课时自觉贯彻古代“诗教”精神,把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以文学作品的美好情操陶冶学生。
诗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徐老师温柔敦厚,平易近人。上他的课,学到的不局限于知识,积淀的是人文素养,培养的是内心品质。”谈起徐炼的课,2007级学生龚婷婷的眼里充满了崇拜与敬意。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教学方式上,徐炼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他认为音乐也能够潜入人的理性世界,于是,将古代诗词谱入声情吻合的现代曲调为学生演唱。“诗原本为歌。我尽量还原它的原始形态,希望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到它的美。”
2011级研究生罗如斯的思绪回到大二,忆起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课堂上,徐炼高歌一曲。浑厚的嗓音,悠扬的旋律,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朦胧月色下,一位女子倚楼远眺,汴水蜿蜒,群山含羞的凄美画面。余音未落,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学生们纷纷投以惊叹的目光。
唐诗宋词跨越千年,以声音的形式流淌出来,让学生倍感亲切。“晦涩的诗词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枯燥空洞的文论变得生动活泼了”,经徐炼的讲授,罗如斯等学生对古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报考了古代文学研究生。
徐炼认为,“教师就像演员,课堂上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更要以精彩的形式抓住学生眼球。如果学生没有接受,再好的内容也无意义。”学生还拍下演唱的视频传到土豆网上分享。这一方式也在兄弟院校的学术讲座中演示,同样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学生对他的教学评分连续多年在90分以上。2009年,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校、省两级精品课程。
学生不仅被课堂上的歌声所吸引,还深深迷恋上徐炼的书法。“书法也能够陶冶审美情操,他们有这个兴趣,我愿意尽力帮助。”徐炼应学生需求,无偿开办书法辅导班。
每个星期二的晚上,二三十个学生都会聚在三教五楼画室,尽情地挥毫泼墨。“只要想学,徐老师就会教。他还亲自为我们书写范本。”龚婷婷一边兴奋地讲述,一边将珍藏的范本展开。一幅点画劲挺,笔力凝聚的书法展现在眼前,记者注意到范本下方注明了类似“两平者左右宜均”的书写要领。独乐不如众乐。他教过的学生都会发出“作徐老师的学生很幸福”的感叹。
“诗教能起到润泽人心的作用。”书乐传情,诗教飘香。29年来,徐炼坚守在教学一线,课上内容饱满,课外辅导用心,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启迪。
诗意人生:言传身教淡名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朗诵起苏轼的《定风波》,徐炼声音雄浑有力,宽大的衣衫随手势起伏,豪迈之感抒发得酣畅淋漓。
东坡居士得失两忘的人生哲学备受徐炼欣赏。诗意,不仅仅是书页上的意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事物都有两端,执着于一端就会陷入循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过分注重名利,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境地。”对于名利,徐炼有着清醒的认识,“虚与实的矛盾是人生的一大难题。‘实’指的是学术水平、研究意义、教学能力和思想高度,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虚’指的就是名和利,有没有无所谓。”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年来,徐炼潜心教学,不主动争取荣誉。他意味深长地说道,“急功近利在所难免,但科研、教学绝不能为名利所累,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
徐炼还酷爱书画,翰墨丹青间,追求无条件的快乐。“只是单纯的热爱,即使没有外界的赞誉,我依然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家中悬挂的字画,都是他兴之所至、随感而发的作品,淡然闲适之风跃然纸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徐炼一直追求着古代文人的高洁人格,在长期的教学中,认识到教育之本首先是施教者的自我教育。“言教以身教为本”,他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做到教书与做人的一致性。
清新高逸的人生态度于点滴间感染着学生。何璇佩服道:“徐老师,让我们真正懂得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含义。他独立的人格让我明白做人不能迷失自我。”这种深入心灵的教育,让学生受益终身,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
国庆节期间,徐炼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访客——30年前下放浏阳县时教过的学生。“没有徐老师的培养,我们就没有走出大山的勇气与信心。”他们动情地说道,眼睛里滚动着感激的泪水。师生对酌,30多年前的鼓励在耳畔回响,“只要努力读书,你们就能走出山区”。如今,这两位事业有成的学生在浏阳县船舱乡建起一座希望小学,因为徐炼的言行告诉他们,奉献能够收获快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徐炼与诗为友,更与师结缘,近30年甘为人梯的教学中,演绎唐诗宋词汉文章,书写淡泊名利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