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我校秉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经世致用之才,涌现出了大批杰出校友,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部级领导,还有许多知名学者教授、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和先进模范人物。一大批“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江大学子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发扬“肯干、能干、实干、会干”的优良品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学校大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成果。在江苏大学即将迎来组建10周年暨办学109周年校庆之际,校报开设“校友风采”栏目,向大家介绍我校培养出的杰出校友,敬请关注。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二十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10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5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3位,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品种和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是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徐工装载机是“中国名牌产品”。而这个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核心价值观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掌舵者,正是1992年进入我校读研,1996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文凭的校友王民。
芬芳桃李,感念师恩
回忆校园时光,王民总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江大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老师们的博学多才和严谨态度。”
1992年进入江苏工学院(江苏大学前身)的时候,作为工厂领导的王民已经38岁了。对于他们那一批脱产考MBA的大龄研究生,学习其他课程不成问题。因为有工作实践做底子,反而比纯粹学习理论知识的年轻研究生们更具优势。然而他们那个年代的教育背景根本没有英语,他们的英语基础理所当然都很薄弱,于是英语这门课便成了王民获得硕士文凭的“拦路虎”。幸运的是,那时的英语老师了解他们的特殊情况后特别有耐心,每次课后都会给他们开小灶。为了他们的英语能有进步,老师还特别给他们进行加强训练。
在第四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接近毕业的王民遇到了令他迷茫的课题——《工程机械5吨装载机市场寿命》。当时他提出了这个课题,但是并不确定是否有研究价值。而在这个拿不准主意的时候,他请教了导师,导师当即认可了这个课题的价值,分析了它的发展前景,为王民建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这项研究依然运用在徐工企业的一些主打产品上,为徐工创造了不小的效益。
2010年11月5日,王民重返母校江大,参加江苏大学汽车与装备行业校友会成立大会及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年近60的王民精神矍铄,亲切的笑容掩抑眉宇间的睿智与大气。虽然已是机械行业的领军人物,但是面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当年的导师,王民却十分谦逊,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合影留念的时候,他把老师让在人群中央,而自己却凑到旁边的位置,他谦逊地对自己的老师说:“我只是您的学生。”临走时,他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当年的导师李光久教授送的《博弈论基础教程》等两本书,并说自己会好好珍惜。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从18岁起,王民就在徐工工作,有近40年工程机械的积淀。
1999年工程机械行业陷入低谷、徐工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王民临危受命担任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那个年代有着徐工的阵痛,徐工的起重机在中国的油田领域几乎全军覆没。而油田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重型起重机企业为之垂涎的“膏腴之地”。
当年“徐重”的产品几乎都是通用产品,当这些产品在油田作业的时候就不能适应油田的特殊工况。
为了摸清楚油田客户的真正需求,“徐重”的技术老总和研发人员走向施工第一线,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他们不仅要和施工方的老总详谈,还要和施工队长探讨。甚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普通机手聊天的机会。
“徐重”终于弄明白为何油田客户对外资产品青睐有加:油田一般都处于偏僻荒野,对于行驶动力的要求很高,在公路上行驶的起重机难以适应这种路况;油田一般都是全天候作业,即便是雨雪天气也不例外,对于车辆的防滑性能要有独特设计;因为没有平坦的区域,在油田工作的起重机一般都在吊起物品之后还要能伸缩。专业人士称:这种带载伸缩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2002年至2005年,认识到差距的徐重对其通用产品进行相关改造,重新进军油田领域,出人意料的是:市场仍然不太买账。
王民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油田客户的认可,就必须开发为其服务的专属性产品。
事实证明这种基于客户需求,并从服务入手,进而改造技术和生产的方案让油田客户感到满意。2008年春节之后,徐重开始为油田客户专门设计、生产起重机。这种已经与通用起重机完全不同的产品在温差极大、工况恶劣的胜利油田得到认可和赞扬。
1999年企业年营业收入仅35亿元,到了2006年,徐工集团营业收入跨越了200亿元,2009年1~9月又达到220亿元,资产运行质量近入了稳步提高的轨道。王民以自己超人的睿智、过人的胆识、魄力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使徐工这个老国企焕发了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劈波斩浪,迈向世界
王民在自己办公室的会客桌上放了一个可以自动旋转的地球仪,与此相呼应的是王民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世界级”。
尽管徐工行业第一的位置依然牢不可破,但是王民却并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中国步入国际化轨道,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的肉搏也许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也许已经是世界上竞争最为白热化的市场之一。如同一个处于“青春期”且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无法避免地要和成年人相抗,王民已经预见到这场战争的极端惨烈。
“只有当人们认为徐工产品和卡特彼勒、小松没有差别的时候,徐工才能称得上安全。”王民如是说。这个性格极为鲜明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从来不害怕激烈的“白刃战”。尽管在他执掌徐工的十多年里,曾踩着凯雷事件等无数的艰难而笑傲群雄,但是这一次,王民也许将面临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严峻的考验。
“如果60岁退休的话,我还有6年就要退了。后面六年,我跟大家表一个态,就是几个字,不留后路的干,这就是我的追求;不给自己留后路地干,这样才能干出成绩。”2009年王民这样要求自己。2011年的今天,他也希望江苏大学的学生努力学习,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为江大争光、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校友联络社 王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