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时期,化学与化工系全体教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师资、教学、科研、就业等各方面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师资队伍建设:化学与化工系现有教师4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博士8人,硕士2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享受地方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任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任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3位教师获校级专业教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2位老师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位老师被评为校“我心目中十佳优秀教师”。
学科专业建设:化学与化工系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已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三个本科专业和化学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十一五”期间新增环境科学与工程一个本科专业。
《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实验》课程均为在建的校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9个,化工专业实验室4个,环境化学实验室1个,精密仪器分析实验室8个,应用化学研究所1个,科研开发室5个,菏泽学院首批重点实验室1个,正在筹建煤化工研究所和化工单元实训室。拥有高效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十多台精密仪器,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2010年,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基金530万元,建设煤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
人才培养:2009年首届考研学生被录取52人,其中30名学生被“211”和“985”工程院校录取;2010年考研录取 92人,其中 58人被 “211”和“985”工程院校录取,1人被中国科学院录取。2009年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得 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2010年山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得 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10年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获得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得1个二等奖。
教学科研工作:“十一五”期间,化学与化工系教师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教材等10部,其中80余篇论文获得校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被 SCI收录论文 38篇。先后争取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2项,省科技厅攻关课题6项,省教育厅科研课题8项,获得研究经费400余万元,目前在研科研课题20余项。在已通过专家鉴定的科研成果中,一项国际先进、四项国内领先、三项国内先进、一项获第五届亚太博览会银奖并获山东省新产品样品样本展览会特等奖、一项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获国家专利。有五项已转化为生产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术活动:曾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钱逸泰教授、中科院院士宋振骐教授、中科院院士佟振合教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汪汉卿教授、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思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严以京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张泽亭教授等来校作学术报告,2010年,邀请到美国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大学化学与生物系主任马克·埃森纳教授和侯时锋博士来校讲学。成功举办了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山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学院(系)院长(主任)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并积极参加全国和山东省各级学术会议。
校企共建:2009年与山东尚舜化工股份公司合作申报的市科技局立项的精细硅化工课题 《双-3-三甲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的合成与应用》已完成实验室研制,现已进入中试放大阶段。与多家化工企业横向合作,就员工培训、传统工艺技术改进、新技术研发、课题申报、教学实习等方面达成初步协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