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丹心浇筑师者路 因材施教展风华

———记2011 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人刘衍珩教授

作者:王春美  实习记者  张玉超  特约研究生记者    
2011-11-04     浏览(138)     (0)

文章介绍了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衍珩教授的成就和教学理念。他通过探索与创新,培养了大量的软件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他担任主讲教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积极参与教改工作,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保障体系。刘教授信奉“天道酬勤”,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你们先坐一会儿,我马上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咱们再聊”,他笑着迎接道——在我眼前的这位教授身着整洁的天蓝色衬衫,带着专注于工作的认真神情,却不失和善。走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你可能并不会一眼便从人群中认出他来,但他一路走来所留下的成就却不容人小觑:他是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省高级专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的刘衍珩教授。
任教近30年来,刘衍珩教授亲自授过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以万计,在他指导的研究生当中,已经有10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3名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以来,他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等纵向科研项目12项,共获各级科技进步奖8次,以第一署名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和软件著作权1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和《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杂志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刘衍珩教授办公室的陈设很简单:一摞摞厚厚的论文和书籍井然有序地摆放在办公桌和旁边的书架上,身旁柜子中还放着一卷简易行李,我不禁好奇,问道为何在办公室会放一卷行李,“有时工作晚了就直接在办公室休息了,我的学生王健经常也是忙得太晚,就在我这屋睡了”,他的语气平常得很,似乎这样忙碌的生活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国际视野:潜心思教学
2002年,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满足信息产业市场对高素质、实用型软件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提出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吉林大学成为第一批试点基地,初建软件学院,并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作为建院目标。彼时的吉林大学亟需一位具有国际眼光并且善于创新求变的人来主持软件学院的教学工作;而时年44岁的刘衍珩教授作为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已有四赴英国、加拿大做访问学者和合作科研的经历,与国际前沿领域联系密切,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受任于开创之际,奉命于始建之时,刘衍珩教授被任命为吉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他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对办学理念与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以及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软件学院组建了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国外大学教授”构成的师资队伍,创建了专业实验室和15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紧紧把握软件工程领域这一主线,面向企业需求,提出了“软件+X”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基础+专业+培训+实习实践”的课程组织模式,成功实施了“0+4”和“2+2”两种模式的教学;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先进的课程体系,尽量选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引进国外最新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解决方案和培训课程,加强数学基础、软件工程、外语和双语教学,增设了学科前沿性、实践类和综合性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专业工程实践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本科教学是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最好机会”。作为主讲教授,他在一线本科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专业及英语知识,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阅读专业文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钻研,通过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和课外答疑等方式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保障体系,精心构建了面向不同层次的课程群。自建院起,他就一直承担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网络》的双语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
刘衍珩教授时刻心系学生,为了让他们能够及时接触到软件学科的前沿知识,他花费大量精力选择引用国外原版教材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为了使教材内容既能涵盖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知识与先进技术,保持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能反映互联网上的最新应用与成果,并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在所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对原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都进行了很大的更新与改造,于2007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再版,并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未雨绸缪:为学生做“嫁衣”
每当与步入大学殿堂的新生尤其是对进入他领导下的研究团队的学生交谈时,刘衍珩教授都会问他们一个相同的问题:你的志向是什么?
每人的回答不同,刘衍珩教授为他们制定的发展轨迹亦不一。对于想要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生,他会安排他们提早进入自己的研究团队。他一直秉持“项目牵引研究团队”的理念,在搭建每个项目研究团队时,特别注重“年轻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梯度模式。在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定期进行科研进度汇报,要求学生明确表述自己所做的前期准备、最近收获、遇到的问题、之后的工作设想、阶段完成时间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细化的要求促使学生必须脚踏实地地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了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互助,这种层层带动的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和共同提高。
对于希望尽早融入社会工作的学生,他则倾向于带领学生参与由企业资助的特定项目进行学习锻炼,并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进而完成他们的学位论文。由项目牵引、在项目组内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经历,使学生在研发能力、团队合作、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得到提升。很多毕业生在百度、腾讯、华为和中兴等IT企业,国家政府机关、电信和银行等部门做技术工作,其实际研发与工作能力受到一致好评。
2007年,刘衍珩教授开始主管软件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了多个举措,如:充分调研、重点研究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9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结合最新技术发展,推出了2010年的新版培养方案,设计了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吸纳更多优质生源,出台了为成绩优异学生减免学费的政策;为提高论文质量,增加了院内盲审和答辩时的末尾淘汰机制等。
要让学生得到提升,必须首先使自己取得进步。刘衍珩教授始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他长期从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六次累计近4年在国外培训、学习与合作科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移动计算网络理论及应用、移动IP技术与QoS机制、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可信网络与复杂网路、车载通信、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Internet与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与服务等,成果丰厚。2006年,他的科研经费累计到款数名列当年吉林大学第2名,这为他和学生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理念助推:一直在路上
刘衍珩教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当中并不断探索。2007年,他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同年在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上发表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研论文,并获得了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负责了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在ITME 2008上发表了“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教研论文。
目前,他正在主持校级重点教改项目“软件工程硕士高水平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旨在进一步探索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3门核心课程(5门必修课、8门方向选修课),包括教材出版、配套网上课件和至少10篇教研与教改论文发表等。
2006年,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的第一批本科生步入毕业季,四年播种后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2006届首批0+4本科毕业生中有近20人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科院软件所等地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另有多人到IBM、百度、腾讯、华为和日本理光等著名IT企业就职。
谈及自己的学生,刘衍珩教授总难掩喜悦的神色,王健就是其中一员。今年刚刚博士毕业的王健,在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署名发表SCI检索论文11篇,获得全国商联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2010年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并入选我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扶持计划。“我们不久前刚刚参加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会,会上王健代表我们研究团队作了很精彩的学术报告”,这种为人师的自豪也许正是支持刘衍珩教授不断前进的源动力。
面对众多的荣耀和骄人的成绩,刘衍珩教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依然每天早晨准时到达办公室开始工作且常常是最晚离开,依然亲自指导每一个学生的论文,依然把牺牲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看得稀松平常,依然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研究方向上下求索,依然在教改的过程中勇攀高峰。刘衍珩教授信奉“天道酬勤”,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成功的原因,那么刘衍珩教授的成功大概就是来自于他的认真与勤奋。“做事就要认真做,且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刘衍珩教授认真的眼神里透着坚定的目光,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挥别母校时,会自豪地说一句“我是刘老师的学生!”也相信,在他们身后,是刘老师的欣慰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