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还能看吗?”看着手中从图书馆借来的参考书,我只能摇头叹息。一本被不同笔迹刻划得“生命垂危”的书籍,令我陷入了思考。
事实上,在借来的书本上乱写乱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书甚至被残忍“肢解”。面对令人惨不忍睹的书籍,我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使本应受到学子善待的智慧之泉遭此虐待?”
当然,不排除一些意外损坏,然而更多是学子有意为之。这倒不是说他们刻意损坏书籍,而是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有损公德。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藏书是公共财产,应该受到所有人保护。比如外语类、习题类书籍,许多读者怀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想法在上面划横线、打勾、填答案、涂ABC,有的还在空白处随笔写上几句观后感言……一本好端端的书就此变成了“自家书”。
书籍积累了人类的无穷智慧和想象力,理应受到每个读书人的爱护与珍惜。著名数学家伊沙克·巴罗曾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试问,一个连书籍——这样一位良师益友都不懂得珍惜的人,又怎能称之为读书人?
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读书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不爱护书而肆意“破”之,就睽违读书重在修身之理了。
作为新世纪人才,作为武大学子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做出自己的努力,不仅自己注意保护书籍,同时倡导他人也来爱护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