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及时传达学习 深刻领会精神
10月25日上午,学校党委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上,校党委书记张小南作了主题发言,并就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
10月27日下午,学校召开繁荣发展人文社科座谈会,传达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就繁荣发展我校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就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如何创设良好环境促进人文社科学科迈上新台阶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并结合学校目前科研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人文社科科研评价办法、科研奖励政策以及科研成果的认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据悉,近期,学校将采取辅导报告、专题讲座、师生座谈交流会、开辟宣传专题专栏等多种方式宣传研讨全会精神。
加大支持力度 推进人文社科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校秉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春风,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校人文社科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与研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我校人文社科在项目申报、立项、获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成立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文社科的发展,2009年7月,西华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社科联)成立,校党委书记张小南当选为社科联主席。我校社科联成立以来,有效地凝聚了全校社科工作者,充分整合了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鼓励社科研究。学校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展社科研究工作。2010年3月,学校开展了西华大学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奖活动,共有30项优秀成果受到学校表彰。社科评奖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自此以后,学校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哲社优秀成果奖申报评奖活动。同时,为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申报者和立项者以奖励。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社科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为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划拨专款100万元设立“西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支持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使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得到较大的提升和发展。
同时,近年来,在人文社科学科建设方面,学校进一步强化了人文学科的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研究方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近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数百万元用于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
搭建学科研究平台 汇聚学科英才
近年来,学校积极为人文社科研究、交流与人才汇集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我校社科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通过推荐校内专家教授入选省社科联专家库的方式,直接参与各类项目、成果评审等工作,为我校人文社科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社科联的联动功能,利用学校社科资源,搭建社科研究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始建于2003年的我校“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作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既整合了校内的学科,凝聚了省内、校内的人才,也为我校进行综合大型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团队组织保证。该中心与四川大学“国家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合作创办了《文化遗产研究》。同时,中心还积极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马边县达成协议,对马边经济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与都江堰管理局合作,联合编纂《都江堰文献集成》(近代卷);参与了温江文化名区战略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参与了《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系列丛书工程。该中心主板的学术刊物《地方文化辑刊》已编辑出刊四期,且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在海内外有良好影响。近年来,该中心发布重点课题10余项,一般资助课题80余项,学术专著15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100余篇。《都江堰灌区历史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研究》、《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显露出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2003年,我校与四川省文史馆共建蜀学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蜀学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该中心,凝聚和团结了如四川省文史馆馆长隗瀛涛、副馆长邓卫中、龙晦、胡昭曦、袁廷栋等一批文史专家学者,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受到海外学者和省内著名学者的重视和关注,扩大了社会影响。日前,《蜀学》研究辑刊已出版五期,共200余万字,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
主动出击 服务地方
“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社科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广泛联系与合作,争当政府与企业的智囊团,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在社科联的积极推动下,我校成功与成都、郫县、遂宁、眉山、马边、万源等地方政府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
如,2010年管理学院承担了省发改委下达的“川西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2015)”、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数个课题,2011年承担了《万源市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合作协议》、《万源市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合作协议》;今年10月,经济与贸易学院同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作,西南地区首批国家商务管理师、金融服务师职业培训项目实训基地落户我校。
近年来,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我校先后承担了近300项横向委托课题,逐步建立了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机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学校社科研究的开展,也促进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
教学科研 成果喜人
近年来,我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潜心教学与研究,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以及获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在科研项目上取得较大进展。目前我校共有在研各级各类纵向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研究项目40余项。2011年截至到现在校外到位科研经费已达430余万元。
在科研成果的数量上取得较大提升。仅2010年,我校共发表人文社科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 (下转第四版)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