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莆田学院 - 《莆田学院报》

最执着新生:闫晨梦和杨思轶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飞 佘新咪    
2011-10-26    


  图为闫晨梦(右)和杨思轶在体育场合奏《那一年》。本报记者 佘新咪 摄


  9月12日中秋佳节,2011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各院系纷纷为新生举办中秋联谊会,当晚,体育场中央,电信系的大本营里,新生闫晨梦率先表演了吉他弹唱,他一连弹了三首歌,随后,新生杨思轶也上场弹唱了三首,最后,他俩又合奏了一曲《小宇》。这个欢乐的中秋之夜过后,11级测控班随即刮起了一股吉他风,班里一时间多了二十几把吉他。
                            吉他,让他们默契    
  闫晨梦,陕西渭南人;杨思轶,云南人。他们都提早来莆院报到,第5天,正是吉他牵线,这对音乐人经学长介绍互相认识并切磋琴技。初次见面,晨梦展示了用阿涛指弹奏《铁血丹心》的技艺,这让思轶大吃一惊:“这种弹奏方法以前只在网上看过,没想到还有人会演奏,而且就在身边,被吓到了。”晨梦娴熟的技艺让思轶心生佩服,此后,在吉他弹奏方面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思轶都会向晨梦请教,思轶说:“跟晨梦交流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弹的很多地方都错了。”
  虽然琴技有高低,但他俩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在大学里组建一支自己的乐队。当然,组建乐队需要的不仅是琴技,更是默契。为了增加两人的默契度,清晨军训开始前、下午军训结束后,两人都会在宿舍或操场一起练吉他。“早上如果起不来,这家伙就会当闹钟,抱着吉他到我宿舍的床前弹,直到把我吵醒。”思轶指着晨梦打趣道。
  随着不断的练习,晨梦作为主吉他手,思轶担任伴奏吉他手,两人已经能熟练弹奏《那一年》、《我是真的受伤了》等歌。吉他,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中学时代,为了吉他,两人都各自走过了一段执着的音乐之路。
                                                执着吉他路
  晨梦从小喜欢音乐。因为妈妈有一把吉他,所以他从初一起就开始学习。为了学好吉他,晨梦在初一寒假之后就专门找到渭南当地的组合“理想乐队”,希望能拜主音吉他手为师。但是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一个月里,几次去拜师,都被师傅边打边骂地赶了出来。“因为那时还小,而且一心想学吉他,也没感觉到难过,反而觉得很好玩。”师傅不肯,他就拿着吉他到师傅家“乱弹”,使师傅不胜其烦。也许是他的执着打动了主唱,一个月后,师傅终于同意教他了。回忆最初的“碰壁”,晨梦庆幸自己没有因此放弃。随后,在师傅的指点下,晨梦每天都要练习弹奏七八个小时的吉他。起初,他用妈妈的旧吉他练习,但一个月后,妈妈的吉他就不堪“折磨”,断了。幸运的是,妈妈又给晨梦买了一把新的。
  除了学琴技,晨梦还跟乐队成员学习乐理知识、看乐谱。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吉他路。到了高一,晨梦已经成为理想乐队的伴奏吉他手,并在课余时间跟随乐队演出。高二,晨梦开始自己写歌。高三暑假,晨梦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学习阿涛版的《铁血丹心》。步入大学,晨梦接受了新的挑战———电吉他弹奏。
  和晨梦相比,思轶的吉他路起点要晚些。虽然思轶的爸爸也有一把吉他,且闲来无事还会在院子里弹奏几曲。但这些并没有引起思轶多大的兴趣。直到高二的一次聚会上,思轶看到一个朋友弹吉他很棒,这才萌发了学习的念头。“自从想学吉他后,看我爸弹吉他,怎么看怎么帅。”思轶调侃道。和晨梦不同,思轶没有拜师学艺,完全靠自己上网看视频自学。为了学好吉他,他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吃饭也要练,连上厕所都抱着吉他练习。刚开始手会痛,皮也被磨破。但思轶告诉自己:“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为此,他自创用“502胶水”滴在手指上结成硬块,刚开始确实能有效缓解手指的疼痛,但训练强度一增加,那些早已风干的502就瞬时“土崩瓦解”。这一切也阻挡不了他热爱吉他的心。高三时,思轶又把父亲的古典吉他改头换面,将尼龙琴弦换成钢弦,并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弹唱之路。
  就这样,因着相同的音乐梦想,这对兄弟在莆院机缘巧合地走到了一起。
                            大学,用吉他充实生活
  “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正如他们的歌中所唱“自信可改变未来”,音乐带给他们自信。现在,除去平日里自己练习,他们还会教同学们弹吉他,偶尔也会应邀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中演出。国庆之后,他们正式组建了自己的四人乐队———飞翔乐队,并正在认真准备参加电信系10月25日将要举行的十佳歌手赛。有了吉他,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了。
  以后,也许你会在操场上、林荫道上,看到两兄弟在忘情地弹唱,说不定就是闫晨梦和杨思轶,那时请你为他们鼓掌,为两颗同样对音乐执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