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浙江大学的文化特质与使命
作者:文 宣
2011-10-21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本报从本期始将开辟专栏,集中刊登学校各部门和广大师生联系学校文化建设实际,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和做法。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特质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带有质的规定性的文化特色,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提炼概括浙江大学文化特质,是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浙江大学文化使命的前提和基础。
浙江大学的文化特质:
———求是创新精神是浙大文化的内核。“求是创新”是浙江大学的校训,是学校一个多世纪来永远高扬的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求是创新”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和发展。1988年,原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主持校务会议,对“求是创新”校训作出“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完整阐释。四校合并后,新浙大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求是创新精神。在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全校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凝练办学特色,对“求是创新”精神作了全面深刻的诠释,用校歌歌词表达其中的深刻内涵,即: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天下来同的和谐精神。“求是创新”精神是浙江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牢牢坚持的思想中枢。
———育人为本是浙大文化的精髓。浙江大学的办学历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英才的历史。110多年来,浙大培养了50万名毕业生,造就了许多杰出人才。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多人,其中在校就学者有90多人。在办学的各个时期,学校都始终把育人作为根本。特别在抗战西迁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浙大师生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教师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报国,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在“文革”期间受到打击的教师回到教学科研岗位上,他们把对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倾注到对青年学生的培养之中,呕心沥血、春蚕吐丝、烛照学子,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全校上下深入学习中央【2004】16号文件,进一步认清培育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之举,大力开展“三育人”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为本是浙江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
———改革发展是浙大文化的动力。浙江大学的历史是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改革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上世纪80年代,原浙江大学在路甬祥校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对内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考核机制、资源配置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了学术生产力。90年代以来,又实施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四校合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被誉为“改革的先锋,发展的典范,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当前,浙江大学正在推进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努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大动力。改革发展是浙大文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倡导和践行的基本价值。
———服务社会是浙大文化的追求。长期以来,浙江大学秉持竺可桢校长“大学是社会之光”的理念,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抗战期间,浙大辗转西迁五千里,一路播撒现代文明,为沿途地区经济、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浙大与浙江省、“长三角”及全国许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近些年,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把服务社会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坚持高水平、强辐射,在服务中实现“双赢”,不断开辟办学发展的新境界。服务社会是浙大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不渝的实践追求。
———面向世界是浙大文化的胸襟。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是浙大精神的重要源泉。早在求是书院创办初期,学校就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是我国最早大批选送高材生出国深造的学校之一。抗战期间,虽然浙大迁至贵州湄潭等偏僻乡间,师生仍然保持与国际学术界的密切联系。“文革”结束后,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刘丹同志立即率领教授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开启了学校对外交流的新纪元。近些年来,学校进一步把开放办学作为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海外合作计划。到目前为止,已与境外130多所高校和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面向世界是浙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浙江大学的文化使命
未来10年是浙江大学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十年。实现建校120周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复杂背景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如何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时代要求下,以文化建设推动我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如何在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以文化建设增进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共识,增强凝聚力和创新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如何在平安校园、和谐浙大的创建过程中,以文化建设来进一步满足师生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学校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清醒认识到,我校的文化建设还很不适应: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作用还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还把握不够,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有待加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化成果还很缺乏;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文化建设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等等。
浙江大学要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预定目标,必须以先进大学文化为动力、支撑和保障。要在继承学校悠久文化传统基础上,明目扩胸,认清使命,加强规划,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任务,推动学校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本文节选自《浙江大学2011-2020文化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