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才近影 摄影 单 涛
9 月30 日晚8 点,刘志才正在厨房洗碗,他的手 机突然响了,是莱西水集镇一位遗体捐献者家属打来 的。他迅速出门租了车,赶了三个半小时的夜路到达目 的地。等他将捐献者遗体拉回放置到医学院登州路校 区时,已是10 月1 日凌晨两点。本来刘志才答应十一 与妻子、女儿一起逛中山公园,这一次他又失约了,“黄 金周”休假计划也泡了汤,因为等待他的是繁复琐细的 遗体处理工作。
今年59 岁的刘志才是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实验教 学中心高级实验师,他的工作是为解剖课收集、处理和 管理人体标本。从1976 年参加工作至今,刘志才收集、 处理了2000 具以上的遗体,在充满刺鼻福尔马林气味 的环境下已工作了35 年。
“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干就要干好” 在医学院松山路校区,有一间由教室改造成的红 十字生命奉献大厅,这里是青岛市目前主要的遗体接 收站。接收站公布的电话中有刘志才的,所以他的手机 24 小时开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接到捐献的电话,他 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有一年小年那天,他刚把最后一个 菜炒完端上桌、准备和家人共进晚餐时,本市一位遗体 捐献者家属打来了电话。刘志才二话没说,立马出发。 还有一次,接到捐献电话是在大年初三,家里正来了客 人……在刘志才的脑海中,这种让家人扫兴的记忆实 在太多。他总是说:“不能让家属等咱,这是对捐献者的 尊敬,对不起家人也没办法啊。”
一个看似简单的接收遗体的活儿,对于刘志才和 他的同事来说,有他人想象不到的艰辛。由于这个活儿 多半是在晚上干,经常要到周边农村去,碰上恶劣天 气,根本找不到人问路。有一年冬天,刘志才在一个下 ) 天到莱西接收遗体,仅问路就花了三个多小时,头天 晚上六点多出发,翌日凌晨一点半才回到家。
35 年来,刘志才接触到各种性状的遗体,“不管什 么样的尸体都要完好地接回来”,这是他工作中的不二 法则。有一年夏天,一位患精神疾病的捐献者在家里去 世一周后才被发现,尸体已腐烂,是邻居闻到臭味后报 的案。刘志才和同事单涛在恶臭中屏住呼吸,戴着手套 小心翼翼将尸体装进尸体袋,然后一点点挪下六楼,运 了回来。那天接完尸体,他和单涛吐得胆汁都要出来 了。“尽管这样,可尸体拉回来处理好了,可以得到一幅 完整的骨架。买一幅好骨架学校要拿出近万元呐”。
接收遗体只是第一步,之后的防腐处理和遗体保 存等工作也不轻松。尤其是在夏天,刘志才和同事要随 时到人体标本库察看观察灌注速度和防腐程度,防止 血管破裂和腐败变质。医学院登州路校区教学楼的地 下室里,有12 个浸泡人体标本的福尔马林池子,这就 是刘志才30 多年的工作阵地。由于常年接触福尔马林 药水,刘志才双手指腹的皮肤摸起来像长了老茧。他 说:“一个周褪两次皮是经常的事儿。”照这样算,35 年 来,他的双手褪了不下1000 次皮。
有一年夏天下暴雨,因为下水道堵塞,8 个尸池被 淹,积水没腰深。刘志才穿着短裤、赤着脚,和同事一起 进尸池清淤,一干就是三四天。“那些天晚上不能睡,躺 下就喘不动气。不知是气管还是食道,灼痛得厉害”。
“工作踏实,任劳任怨,不计报酬”,这是周围同事 们对刘志才的评价。刘志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既然干了就要干好。
“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解剖课是医学教学的基础,如果没有人体标本供医 学生了解人体结构,医学就是纸上谈兵。医学院教学、研 究工作每年需要人体标本四五十具。“我的工作就是要 保证课堂教学标本的数量和质量”,刘志才说,“我的工 作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外科医生,解剖课学得好,将来 就会有更多的病人在他们的手术刀下康复。”
然而,很多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他的工作,世俗的偏 见使他经常被“另眼相待”,他的工作也给家人带来很 大的精神压力。他说自己从不主动给人递名片,吃饭时 不主动给人夹菜。“很多人不愿和我握手,有的人甚至 口出恶言,说我们整天跟死人打交道不会有好报”,这 些他一直都不予理会。无数人问过刘志才一个同样的 问题:干了这份工作有没有后悔过?每次刘志才的回答 都是一样的:从来没后悔。
然而,35 年里惟一的一次,这个憨厚刚强的山东 汉子顶不住了。那是13 年前春节过后不久,他的前妻 因患脑膜瘤去世,撇下了两岁的女儿。
妻子生病期间,女儿一直由岳母照看。妻子去世 后,身边的闲言碎语给了亲人们很大的压力,岳母允许 他探望孩子,但是不能接回身边。丧妻之痛、思女之切 和社会偏见,让刘志才第一次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动 摇。他一宿一宿地睡不着,一晚上抽两包半烟。经过激 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学院领导提出调换 工作的请求,理解他处境的院领导答应了他的请求。然 而,由于解剖学教研室师资缺乏,最终刘志才没有走 成。打那以后,他彻底打消了换工作的念头。
“我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情工作” 刘志才有个外号叫“刘大胆”,因为无论是接收还 是处理遗体,他都能做到平静面对,其实这种平静源于 他对自己工作价值的认同,源于他对那些素昧平生地 遗体捐献者的尊重与敬重。“每次接收捐献遗体,我心 中都充满敬意,我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工作”。在他 眼中,他们的生命虽已终结,但他们为活着的人带来生 的希望,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活在人间。刘志才将他们 视为无语良师,“他们都是思想境界很高的人,所以每 次接受遗体我争取让家属都满意”。
但是,在工作中刘志才难免碰到各种各样的棘手 问题。“最怕的是捐献者家属反悔,有的家属还会提出 这样那样的要求,我要反复做工作”。“有一次,因为一 位捐献者家属嫌拉遗体的车况不好,不但不捐了,我还 差点挨揍。”刘志才苦笑着说。
2009 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本市一位部队老干部去 世了,他生前立了遗嘱捐献遗体。“那天特别冷,我的胃 有病,遇寒就疼”。刘志才回忆,那天在寒冷中他等了一 个多小时,大冷天胃疼得脸上都冒汗了。由于那时遗体 告别室正在装修,捐献者家属对环境不满意,他忍着胃 痛耐心劝慰。最终,家属终于同意捐献,了却了捐献人 的遗愿……每学期人体解剖实训课开课前,医学院的学生们 都要举行一个小仪式,向人体标本默哀致敬,感谢捐献 者的奉献,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