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峡大学 - 《三峡大学报》

我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学通社记者 陈曦

2011-07-13     浏览(149)     (0)




  7月17日至21日,我与来自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的刘飞洋、王奕然、杜博闻、张怡然、靳舟、姚垚6名同学共同组成Hello_World实践小队,围绕“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在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旱灾和旱涝急转中的抗灾作用”在宜昌市点军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暑期社会实践。
  刚刚进入点军区,我们还是很兴奋,抱着游玩的心态行走在乡间,但是立刻就被当地的灾情震撼。我们发现当地的干旱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以区域性干旱为主,极有可能是因为当地的水利设施建设出了问题,不太完善,不能很好的覆盖到每一区域。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我们走访了宜昌市点军区民政局、点军区农林水局以及点军区内联棚乡、楠木溪等几个村的村委会,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对当地的农田水利终端的长期建设和当前政策,从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划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关于点军区水利设施建设政策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村委会干部耐心地向我们解释:“由于点军区的发展重心从普通的农业耕作转向了旅游业,大量的资金倾斜到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维修上,因而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不太完善。”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除了当地的桔园有简陋喷灌装置,并未见到现代化的集中式灌溉系统,导致灌溉效率低,灌溉效果差,覆盖面小,浪费多。虽然已建设有大型储水设备,但是因为当地农户分散,利用率低,普通农户依旧要靠到远处挑水对农田进行灌溉。
  那么,是不是农林水利工程就没有开展的必要呢?为了探究这一点,我们在在民政局办公室采访了点军区的负责人,当地负责人给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耐心讲解。使我们认识到了政府提出的水利预警设施的发起和布施的措施意义。从这一刻起,我们开始思考机械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但是水利设施绝对是百利无一害的。在沿线走访中,我们发现点军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灾后的恢复和处理工作十分完善,据介绍:“点军区各地都有专门培训的灾害监查员,灾情发生的一小时内,相关受灾情况便会汇报给上级部门,并及时作出灾情应对方案,可以避免因为机构冗杂,汇报繁琐而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机”。但是在预防方面做的略显不足。比如当地排水渠道的荒废,集雨抗旱池分布不科学,无法有效的减少灾害损失。同时因为经济中心的调整,目前水利设施筹建的资金筹集存在很大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了基层采访。
  跟随联棚乡、楠木溪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我们走进农田观察拍摄了近年来建设的楠木溪水库、灌溉水渠、排洪沟、集雨抗旱池、公路保护墙、果园喷管装置等用于农田灌溉、蓄水抗旱、引水抗洪的水利设施。
  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很重视当地设施的建设,各类设备运转良好,维修及时。但在采访了当地的农民之后,我们了解到农民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进一步需求和建设期望与实际情况并不吻合,这其中主要包括:少雨期生活用水不便,抗旱集雨池集水不足,山上的农民仍需人力挑水灌溉、旱期农户需要自己解决部分用水问题等。
  并且,由于点军当地的次生灾害原因,山体的滑坡对于已经修好的水利设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政府不得不对于设施进行一定的加固维修。
  随后我们在乡间小道上采访了几位农民。谈起收成,他们表示“对于政府投资修建的水利设施不是非常理解”,并且不知在何处询问,因而使得大批量的水利设施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
  在最后,我们来到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针对我们在政府采访,基层调研后发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向领导进行了反应,在当地团委负责人的带领与讲解下,我们再次走进田间,真正思考,点军区水利设施的利用方式。
  在当地一家种植模范的家门口,我们驻足了很久,绿油油的玉米田长的欣欣向荣,而一旁的储水库闪着润泽的光辉。农业问题向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只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的认真学习,合理运用,一定可以达到农民致富,乡镇发展的共赢。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对点军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问题以及在抗灾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采访和实地考察得到的材料研究,针对点军区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首先在该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对农业水利设施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如防洪沟,楠木溪水库和公路保护墙,并且可以借助农业水利设施扩宽旅游面。并且对排水渠进行翻修,恢复其洪涝灾害时快速排水的作用。其次为解决旱时农民缺水问题,针对当地丘陵地形,进行科学分布,打钻抗旱井。并且修建引水渠将楠木溪水库的水源引出,方便农户平时用水和旱时用水。最后政府应与居民多沟通,只有了解居民的切身需求,建设的工程才能真正利民。
  在实践之后,我们私下里与楠木溪村地村干部进行了私下的交流。他们个人也认识到了水利设施在农村试用的扩大化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群年轻的村干部中,我看见了他们推广水利设施的决心。我相信,随着村官制度的改革,年轻血液的加入,农村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为期五天的采访,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更深层更真实的认识,还有理论必须来源现实,立足现实的办事理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更多的,走到农村,走向广阔的现实天地,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