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报》
徐 浩 的 书 法 艺 术●胡 源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会稽人。徐浩出生于书法世家,其祖父徐师道,父亲徐峤,都擅长书法。徐浩出生于会稽,因此后人称他为“会稽”、“徐会稽”,又因他在唐代宗时任吏部侍郎,又称作“徐吏部”,他的父亲徐峤,人称“大徐”,而又以“小徐”指代徐浩。徐浩《古迹记》中说他祖父“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是与事实相符的。他生活在祖、父辈都善书的环境中,得到家学传授,其书法精能,也是必然的。《宣和书谱》评之曰:“师道已精于书,峤之复以善书称,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杰然为一家法。自师道到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
唐玄宗时,宰相张说见徐浩所作《喜雨》、《五色鸽》两赋,十分器重,荐为丽正殿校理,后改监察御史里行,出为河阳令,又任都官郎中,岭南选补史等职。肃宗即位,由襄州刺史召为中书舍人。徐浩因擅书法,文字富丽,当时四方诏令以至玄宗传位诏册,多出其手。肃宗爱其才,加兼尚书右丞。后为国子祭酒,因事贬为庐州长史。代宗即位,征拜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迁工部侍郎,封会稽县公。后出为岭南节度使,后又召为吏部侍郎,主持官吏选拔举荐工作,因包庇妾弟冒选长安尉,被御史弹劾,贬为明州别驾。德宗初年,又召为彭王傅,进爵郡公。年八十去世,赠太子少师,谥“定”。
徐浩传世书迹有隶书《嵩阳观圣德感应颂》、《张庭 墓志》 (1977年伊川出土),楷书《朱巨川告身》 (墨迹本)、《大征禅师碑》、《虢国公遗像记》、《谒禹庙诗帖》、《宝林寺诗帖》、《不空和尚碑》,近些年又新出土徐浩书写的楷书墓志碑:《李岘妻墓志》、《李岘墓志》、《陈尚仙墓志》。撰有《书法论》一篇。
徐浩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由极盛渐入衰弱的时期,尤其在开元天宝年间,虽然时局动荡,但书家辈出,涌现了张旭、颜真卿、褚庭诲、张少悌、韩泽木等名家。徐浩比颜真卿年长六岁,早逝三年,二人曾过从甚密。二人对书法亦长时间有过切磋,所以二人书法风格亦相近。现在留下的徐浩的书迹,最早的是他33岁时所写的《陈尚仙墓志》,于200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阳红山乡,该志全称《唐御史大夫张公故夫人陈氏墓志铭并序》,由唐代大诗人“朝议郎行尚书司门袁外郎张鼎”撰文,“右拾遗徐浩书”。墓主的丈夫张守 ,是唐代名将。该墓志史料价值大,足以补史、证史,志高72厘米,宽70厘米,青石质。志文25行,满行25字,楷书,有界格。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徐浩最早的书法作品。这通墓志铭书法清雅秀逸,点画净洁爽朗,笔势流畅,顾盼生姿,可以见出王羲之一脉之流绪,与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韵味神态相类,字画瘦硬,骨力遒劲。结体宽博,平正刚健,气韵自足,婉美华丽。从这篇墓志中,可以看出徐浩早年书法宗逸少之飘逸,兼及伯施之秀润,善登之平正与瘦劲。
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2000年出土的另一方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铭》,刊葬于天宝十三年(754),志石边长72.5厘米,志文三十一行,满行三十一字,楷书,李岘撰文,徐浩书丹。长安博物馆收藏。夫妻两通墓志现均已纳入《中国古代珍稀碑帖丛书》出版。
墓主独孤峻,河南人,15岁嫁给梁国公李岘(后为肃宗朝宰相),封南华县君,婚后二十年即天宝十二载病逝于李岘当时任职的魏郡,享年39岁。徐浩书此碑时年52岁,其书法风格更饶灵逸气息和圆和姿态。与褚遂良书法结体相类,字形宽疏,横画细长,撇捺舒展,“锋藏画心,力出字外”(元陶宗仪语),正如徐浩书四十二幅屏中言:“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给人一种苍茫辽阔之感受。
《李岘墓志》全称《唐故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赠太子少师上柱国梁国公李岘墓志铭》,与《李岘妻墓志》同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志为正方形青石制成,边长91厘米,厚14厘米,共32行,满行33字,共计1053字,字体楷书。墓主人李岘字延鉴,其曾祖为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三子吴王恪。此碑书风与颜真卿《多宝塔》笔意相近。徐浩长颜真卿六岁,徐浩书此书时年64岁,书法已臻佳境,点画刚劲,结字宽雄,笔势舒展爽利,谦谦如君子乎,蕴藉却又自显生动、流畅,非常耐得起咀嚼、玩味,似在颜真卿《多宝塔》格调之上。
徐浩在68岁时所书《大德大证禅师碑》以褚遂良的结体为法,形体稍见疏瘦,楷法中规入矩,遒媚劲健蕴藉,但略显板滞。此碑石现存河南登封嵩岳寺。碑高八尺,广3尺9寸。计25行,行52字,篆额3行9字。碑文由王缙所撰。此碑残存600余字,能辨认者有300余字。写于同时期的留存墨迹《朱巨川告身》因无徐浩署名而有争议,然有标签,为清代梁清题作“徐季海书朱巨川告”,由徐浩书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书体以楷书为主而参用行书笔法,所谓疏欲风神,密欲老气,两者兼而有之,书体整肃,用笔多变,平正婉转,体现出徐浩晚年书作已达炉火纯青。徐浩78岁所书《不空和尚碑》 (又名《广智三藏和尚碑》)现存西安碑林,严郢撰文,楷书,计24行,行48字。徐浩老年所书,是他楷书典范作品,体现了中唐前期楷体书风经过变革之后的楷法用笔特点。此碑书体厚重丰腴,含蓄温润,用笔圆劲深厚,锋藏画心,力出字外,笔画内中裹筋,有雍容大度之气象。结体老劲而乏清逸。《书史会要》曰:“盖浩书锋画心,力出字外,得意处往往似王羲之,其妙实在楷法也。”
《谒禹庙诗帖》拓本,兰亭续帖凡16行,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 (四),《宝林寺诗帖》拓本,凡12行,兰亭续帖,上海博物馆藏,刊于日本 《中国书道全集》(四)。这二帧拓本刻帖均是小楷,法度谨严,一丝不苟,结体疏朗,撇、捺、走字底的点画有飘逸之风致,轻盈灵动,与王献之《玉版十三行》风格相近。
徐浩的书迹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有近30种,其中楷书12种,行书7种,隶书10种。留存于世的隶书代表作品有《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天宝三年(744)徐浩41岁时所书,李林甫撰文,有文字25行,行53字。《张廷 墓志》,天宝五年(746)徐浩43岁时撰文并书,碑文计34行,行37字。
唐代的楷书因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颜真卿、徐浩,晚唐时有柳公权,达到了中国书法楷书的顶峰,但隶书至汉代则已登峰造极。唐代隶书比之汉隶则大为逊色。明代赵宦光评唐隶“视汉似古而体稍不雅”,清钱泳则认为“别体杂出,有意圭角,擅用挑踢”。徐浩的隶书是从汉碑中取法,然又有创新,《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笔法十分遒丽,姿态横生,与唐时隶书碑版有所不同,与汉 《娄寿》 碑、《韩仁铭》碑风格相类,清圆疏古,字形扁平,结构紧凑,波画飘逸,给人清劲秀雅之感,也许受唐代时风的影响,有的点画乏篆籀笔意而多用楷法,用笔提按顿挫轻重缓疾的变化也不够,就整体而论,还是中锋圆笔,沉着稳健,有一种雄阔气势。《张廷 墓志》笔画更有古雅之态,点画略呈瘦削之状,字势奇崛而有神采。而且有用笔风格多变,似更有奇趣。因为徐浩隶书碑多,清王澍《虚舟题跋》评曰:“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也无如季海。”
有唐一代,越中贡献了三位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大家,他们是初唐的虞世南、贺知章,中唐的徐浩。三位书法家都长寿,当时他们写下的书法作品也多,影响深远。他们留下的书迹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珍藏、学习。他们的书法受到后代书法家的很高评价。
宋朱长文《续书断》中评论徐浩“受书法于父。少而清劲,随肩褚、薛;晚益老重,潜精羲、献。其正书有可谓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尝论书云: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 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故浩之为书,识锐于内,振华于外,有君子之器焉。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具备,其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十数字,草隶相参,皆为精绝。识者评云: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尤为司空图所宝爱。”黄庭坚也认为“唐自欧虞后能备八法者,独徐会稽与颜太师耳。然会稽多肉,颜师多骨”,“季海暮年乃更摆脱王氏规模,自成一家”(《山谷题跋》)。然而米芾却说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清冯班《钝吟书要》则认为米芾所言见解偏颇,说“季海筋在画中,晚年有一种渴骥奔泉之势,老极,所以熟而不俗”。
古人对徐浩书法的评论见仁见智,若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唐初的几位楷书大家已立唐法,到中唐,书体继续求变,希望突破二王,有所变化,探索一种在法度中寻自由抒情的方式。徐浩的书法体现出了这种努力,因此中唐的楷书大都仿效之。徐浩的书法可以说是中唐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