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市歌美名传 艺院添华彩

作者:刘美娜  特约研究生记者    
2011-09-30     浏览(92)     (0)

张洪玉教授在长春艺术学院指导学生作曲,其作品《我们在长春相遇》被选为市歌。他创作了大量独具匠心、经久耐听的艺术作品,如《松韵交响诗》《北国欢歌》等。他的作品紧扣民族、地域、时代的大背景,融入了民族精神、地域精神和时代主题。他的教学理念和敬业精神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广泛认可。今年艺术学院迎来了建院十周年,希望张洪玉教授和艺术学院的未来更加美好。



张洪玉教授正在指导学生作曲


  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在这厚 积薄发的季节,长春———这座坐落 于中国东北部的美丽城市,不仅 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长春国际 汽车博览会、第十届中国长春省 农博会、第二届中国长春东北亚 博览会,而且收获了属于自己的 市歌———《我们在长春相遇》。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在 大街小巷流传20 年之久,之所以 能在此次中国长春·东北亚文化 艺术周闭幕式暨 “中国有座城市 叫长春”歌曲大赛中脱颖而出,要 感谢其创作者———我校艺术学院 张洪玉教授的倾心奉献及整个艺 术学院师生的鼎力支持。
  张洪玉是我校艺术学院作曲 学科带头人,不仅教授本科生、研 究生、外国留学生,还专门开设了 音乐公共基础课。对于音乐艺术 的创作与追求,张洪玉教授始终 坚持自己的理念与原则,创作了 大量独具匠心、经久耐听的艺术 作品,如《松韵交响诗》《我的梦在 飘) 的北方》《北国欢歌》等。其中 《松韵交响诗》喜获文化部嘉奖。 对于音乐教学与对学生的艺术培 养方面,张洪玉更是因材施教,孜 孜不倦,鞠躬尽瘁。当艺术学院傅 黎明院长提到张洪玉作品荣获 “市歌”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恰逢学院创建十周年,张洪 玉教授的作品能被选为市歌,对 于整个学院也是一份珍贵的礼 物。也为人真诚正直,对待工作认 真严谨,对待同事坦诚友爱,对待 学生与音乐更是激情澎湃、豪情 万丈。”傅黎明说:“张洪玉教授有 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作品紧 扣民族、地域、时代的大背景,将 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博大宽厚 的地域精神与和谐发展的时代主 题融入其中。他的师品、人品、作 品都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
  作为长春人,张洪玉以弘扬东 北地域特色及各民族特点为己 任,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都散发 着对东北自然景观、人文情怀、民 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关注,旋律优 美,主题突出。张洪玉坦言:“对长 春这座城市,我有着难解的情结, 我被她的大美深深地吸引。”说到 《我们在长春相遇》背后的故事, 张洪玉滔滔不绝:“在艺术学院成 立之前,为了迎合青年人的口味, 我将歌曲的前奏定位伦巴形式, 没想到居然受到中老年朋友的欢 迎,效果出乎意料。在吉林大学合 校10 周年的晚会上,我把这首歌 由独唱形式改编成男声四重唱形 式,加深了歌曲的影响力、深化了 歌曲的感染力,反响很好。今年被 评选为市歌,我又将它扩展成交 响乐版,由省交响乐团倾力演奏, 更加强了乐曲的震撼力。今后如 果有重大的活动需要播放市歌 时,都将首选这个版本。”
  从教多年以来,张洪玉始终秉 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不仅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信息、提 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更注重对学 生作曲技术的培养,教诲学生热爱 祖国,热爱艺术,传承中国文化,特 别是传承与挖掘东北特色文化。
  获奖以来,《我们在长春相 遇》这首歌,不仅再次在艺术学院 引起强烈反响,在整个学校、乃至 整个长春都又一次引发共鸣。据 张洪玉介绍,日前有许多匿名的 在校学生、社会人士看过关于他 与《我们在长春相遇》报道后,纷 纷给他发短信、打电话,表达对他 及这首歌曲的崇拜与喜爱。一个 学生这样写道:“张老师,看了你 的故事后,我深深地被你感动,你 对艺术的执著与奉献,让我看到了 人生价值的体现,你的故事让我重 新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感谢你对 《我们在长春相遇》的创作。——— 默默关注你的学生”。
  张洪玉高兴地说,今年是艺术 学院建院10 周年。10 年,我们如 同十月金秋,硕果累累。对艺术学 院来讲,2011 年是个特殊的值得 庆贺的年份,就在《我们在长春相 遇》荣获市歌的前一个月,艺术学 院的艺术设计学科、美术绘画学 科、音乐舞蹈学科同时被国家教育 部评为 “一级学科”,为学校又增 添了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愿张洪玉教授和艺术学院的 未来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