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我已从站在教室中紧张地红着脸面对着与我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不知说什么好,到今天,年龄和学生的父母差不多大,上起课来滔滔不绝,有时还会越讲越激动。这些年也有一些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真正了解、关心你教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关心他们也才能关心到点上。我一直担任工作室的班主任,学生是哪里人,在哪里生活,学习经历是什么,家庭环境怎么样,了解这些对于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各种因素,才更容易与他们交流,谈问题也更容易讲到点上。有许多学生毕业多年依然和我是朋友。
第二,努力做有责任心的教师。只要这一段时间是我的课,我每天都会到校,待在教室中,我觉得很踏实。我也常常想,是不是少在教室中出现会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度,学习的效果更好?没有明确的答案之前,我还是每天都去教室上课吧。
第三,踏踏实实,努力完善自己。这些年,自己在业务上一直不断学习,上午上课,下午一定到工作室做东西。系里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时,我负责写《头胸像》。前后用了两年时间,文字推敲是一个难题,也做了许多头胸像,弄明白了很多东西。教材写完,自己觉得收获很大,上课更自信,所以这几年为全院基础部上头像选修课也受到欢迎,经常在学校里走,有外系的学生叫我周老师,我觉得很骄傲。考上博士后也认真地听课,努力使自己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肚子里东西多了,才能倒出东西;自己的手不生,才敢下手给学生改雕塑。
我在美院上一年级时,刘家洪先生教我们,现在老先生八十岁了,一个人住在望京花园。我常去看他,每次去,他说起最多的是两个人:徐悲鸿先生和苏联专家班的教员克林杜霍夫先生,说起他们,眼里有微微的光。刘老师称克林杜霍夫为“专家”,说 “专家一讲,什么都明白了”。
我希望将来自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人,也会有人说:“周老师一讲,什么都明白了。”
(节选自9月9日在“2011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雕塑系 周思旻/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
周思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