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卫红
高高的个子,微黑的脸庞,蓬勃的朝气,渊博的知识,像春天校园里一株挺拔的白杨。这,就是林学院副院长、第十届“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得者董钧锋博士给人的最初印象。由他指导,张华、朱凡等同学撰写的自然科学类论文类作品《烟青虫人工饲料的研制及受精卵冷藏的研究》,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求真务实是科研的第一准则
指导学生做试验,董钧锋总是先告诉他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让他们去查阅资料,搞明白试验的原理,并设计出试验方案。对此,董钧锋说:“这样既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和设计试验的能力,又可以调动他们试验的主动性。”
一次,学生们在做昆虫饲料,有种成分要求温度低于60℃时才能加入,那时天热,温度降得慢,大家等不及就提早加了,结果造成烟青虫大批死亡。董钧锋知道后说,谁也不敢保证做一次试验就能成功。失败有利于总结经验,但严谨的科研态度什么时候都不能少。
“独立做试验与单纯饲养虫子有太多不同。”张华对第一次独立试验的感受与印象同样深刻。5组对比试验,每组100头虫子,每天要检查每一头虫子的生活状态,并做好称重、记录等各项。一次试验做下来用了近三个月时间,辛苦是不必说的。在分析数据时,张华发现有些地方与常识不符,就想更改数据。
“科研人员必须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求真务实就是科研的第一条准则。”董钧锋得知张华的想法后严肃地说。他先向同学们讲了弗莱明意外发现青霉素的故事,然后说,试验结果若与预想的不同,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试验设计不合理或试验操作不当;二是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点是最重要的,也是科学进步的开端。在老师的指导下,张华重新做试验,直到重复了六次才最终确定了试验结果。
多给学生压担子
“99%是同学们做的,我的作用只是1%。”提起获奖作品,董钧锋博士笑着说。“我只是为他们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资料、实验平台和关键时的指导。”
在董钧锋的建议下,同学们把“烟青虫人工饲料的研制及受精卵冷藏的研究”作为方向。这一课题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既能直接为生产、科研服务,又与同学们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且难度适中,引起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
“要重视和相信学生,多给他们压担子,这样他们才能快速成长。”2005年,03级本科生张华和朱凡分别成为烟青虫人工饲料的研制和烟青虫受精卵冷藏保存研究的负责人。“同学们是这个项目的独立完成人。他们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董老师打工。”董钧锋强调说。在近两年的研究中,张华、朱凡等同学列出了7种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比较不同配方饲料对烟青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最终证明了在烟青虫人工饲料中添加辣椒粉,能促使烟青虫幼虫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和雌蛾的平均产卵量显著提高;证明了饲料中加入番茄酱不利于烟青虫的生长发育,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在饲料中应加入辣椒粉的最适浓度。
他们研制的烟青虫人工饲料配方成分容易获取,显著降低了饲料成本,烟青虫的饲养成本已由以前的0.50元/头降低到目前的0.15元/头。日前,配方已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单位所采用,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
他是老师、兄长,也是学习的榜样
“他为人和善,待人诚恳,博学多识;他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事,他都能以身作则。他既是可敬可爱的老师,也是兄长,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董钧锋老师相处3年多的张华、朱凡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
2007年11月,董钧锋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赛前,董钧锋和参赛选手将研究成果制成精美的课件,将平时的实验记录本、实验照片、视频材料和与专家的请教信函等资料一一整理完备,并为同学们进行多次模拟答辩训练。
面对众多名校,张华和朱凡不免有些紧张。为打消他们的顾虑,董钧锋告诉他们,比赛中要沉着、冷静,回答问题要不卑不亢,展现出自己的实力和风采,不要被名号吓倒。
“几年来,林学院的考研和四级通过率逐年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董钧锋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林学院党委书记李春爱说。
2003年7月,董钧锋从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来到学校工作。到校伊始,他一方面致力于站稳三尺讲台,采用多媒体和双语教学,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堂。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他的课已成了同学们的期待。”同时,他主动要求担任植保专业本科生的义务辅导员,狠抓学生英语学习,进行计算机、社交礼仪培训。在董钧锋的带动下,许多新进的博士、硕士也加入到了义务辅导员队伍中来。现在,林学院成立了英语和考研辅导小组,他和博士陈双臣、赵西平、王凤华等,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英语和考研。
目前,董钧锋已初步构建了学科研究平台,发表被SCI收录论文3篇;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昆虫学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英昆虫生物学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组织完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昆虫学实验室项目申报,并获100万元资助。作为负责人成功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植保博士(教授)论坛。2006年6月,他被河南省高校工委授予河南省优秀党员;11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河南省“三下乡”先进工作者。
“事业上,记住自己是博士,要比别人强;生活中,忘记自己是博士,和他人一样。”35岁的董钧锋牢记座右铭,在平凡的工作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