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985 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我校“985 工程”学科建设项目中期评估速写
作者:陶连飞 学生记者 晓蔚 记者
吉林大学在“985工程”学科建设项目中期评估会上,对12个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7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和5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叉学科建设项目进行了评估。评估会发现一些学科取得了明显成绩,大部分学科能够完成预期目标,但还有极少数项目建设成果不够明显。平台建设使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专家们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评议,并对项目资金投入进行调整。
9 月1 日至2 日,我校“985 工程”学科建设 项目中期评估会在东荣会议中心召开。这次评 估是我校为“985 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核 和有效的学术管理的重要举措。专家组听取项 目负责人的汇报,提出意见,为项目努力方向 把舵。常务副校长赵继参加了评估会并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副校长吴振武分别主 持了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评估会和人文社 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 叉学科建设项目评估会。
专家把关定向 众多项目稳步前行学科建设办公室组成专家组分别对12 个 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7 个人文社会科学学 科建设项目和5 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交叉学 科建设项目进行了评估。24 个学科建设项目相 关人员结合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概况、项目 的自我评价、项目的创新和举措、仪器设备使 用情况、项目资金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项目存 在的问题、瓶颈和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汇报;专 家们对考核项目分 ABC 逐一打分,并就如何 搞好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基地建设中设备的使 用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进行了评议,特 别对交叉学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
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学纯接受记者采访 时说:2010 年3 月,我校新一轮“985 工程”建设 工作正式启动。学校党政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 重视,历时7 个月,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完成了 《吉林大学 “985 工程”建设规划 (2010-2020 年)》和《吉林大学的“985 工程”改革方案》编制 工作。10 月18 日,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并原则上 通过了《吉林大学“985 工程”建设规划(2010— 2020 年)》和《吉林大学继续实施“985 工程”综合 改革方案》。目前,“985 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进程 过半。现在,我校进行“985 工程”建设工程的中 期评估,就是请专家为其把脉定向,使项目更好 地向努力的方向发展,也是我校管理部门对项 目进行全程管理的重要措施。应该说这次评估 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对项目运行过程中采 取了绩效考核和滚动支持的方式进行管理,因 此,这次项目评估中还同时进行绩效考核工作。 绩效考核又分为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这次评 估时进行的是定性考核。根据定性考核、定量考 核结果,结合项目研究的成果和取得的成绩情 况,学校将进行资金投入调整。对成果好的项目 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对研究成果差的项目将 减少资金投入,从而使我校的“985 工程”建设项 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下转第2 版)
-----------------转版-----------------
(上接第1 版)通过这次评估,专家们感受到在短短的两年内一些学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例如:“物质制备科学”“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科学”“工程仿生”“中国边疆史地”“哲学基础理论”等等;大部分学科能够完成预期目标,正在稳步发展;但是,还有极少数项目建设成果不够明显。
平台建设使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地质资源保障与环境安全”是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孙友宏告诉记者:他主持的项目目前按照进程准时完成。项目进行了两年就取得了突出成就:一是通过平台建设为学校承担重大国家项目提供了很大的能力,特别是交叉学科获得了2 项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引进4 位“千人计划”。项目研究的下半程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预期目标,要在国家奖励数量方面、人才建设、队伍建设有更大的突破。
“哲学基础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我校哲学 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告诉记者:这一 项目是我校长期的学术传统项目,在平台 的支持下,仅20 个月的时间,在涉及的6 个方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代表性的成果 一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这项成 果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被收入《国 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代表我 国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标志 性成果,应该说这是哲学理论研究的重大 突破。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 题研究》,这是我校组织的包括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 校一些著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研究的成果。三是我们 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四是项目在6 个研究方向上在 A、 B 类刊物发表和转载 达30 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3 篇论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3 篇论文。 这些成就发挥了我校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对 项目今后的研究要在学术团队建设、整合 学科资源有所突破,创新理论研究思路, 出一批更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 发挥我们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