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湾的浪涛奔涌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掠过唐山港,在这片承载着国家能源战略的黄金海岸线上,唐山新天LNG接收站9#、10#储罐正以银白色穹顶刺破天际。如同两座钢铁铸就的能源丰碑,守护着京津冀大地的温暖脉搏。
从滩涂上的第一根桩基到如今16万立方米的巨型储罐,项目团队以创新为刃,劈开超低温储罐建造的技术坚冰。零下162摄氏度的严苛工况下,他们独创9%镍钢焊接工艺,攻克“钢与冰”的世纪难题;直径86米的穹顶气顶升作业中,毫米级的精度控制让“钢铁苍穹”完美落位。这支海上铁军用2000个日夜的坚守,在盐碱滩涂上浇筑出保障华北地区15天应急供气的能源枢纽。今天,让我们穿越风浪与焊花,聆听项目团队在沧海之滨铸就钢铁巨人的成长故事。
以海为鉴,铸就能源新高地
项目位于渤海湾畔的唐山市南堡经济开发区。这里北临渤海,西靠曹妃甸工业区,是能源运输的重要节点。对于游客而言,这里是一片充满工业魅力的现代景观;而对于建设者来说,这里则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新战场。
当第一缕曙光刺破渤海湾的晨雾,项目团队站在钢筋混凝土立柱构造的丛林间,此刻脚下的滩涂仍在渗出盐碱水,孤立的承台立柱如同巨人断指般矗立于泥沼之中———这便是他们接手的战场。面对9#、10#储罐必须在8月18日前完成气顶升的军令状,项目团队与时间竞速。漫漫长夜,项目部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
项目经理郑呈龙以工地为家,每天清晨的工程例会上,他总带着前夜梳理的施工问题清单:从混凝土罐车进场动线的优化,到极端天气下穹顶预制件的防护措施,事无巨细逐一督办。在墙体施工攻坚期,他协调组建“党员突击队”,带头实行24小时轮班制,当冬季寒潮突袭渤海湾时,他连夜搭建应急小组,确保零下10℃环境中混凝土强度稳定达标,为项目顺利完工打下坚实基础。
破浪前行,打造能源新标杆
项目是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中的关键节点,也是华北地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北省天然气产业发展和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保障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施工伊始,项目团队便遭遇重重考验。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复杂,地处沿海滩涂与盐碱地交界处,地下管线密集,周边分布着多个渔村、养殖场以及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区,地面最大高差达20米,在这样的地面上进行超大储罐的吊装作业,施工难度极高。
面对如此复杂的施工环境,项目经理郑呈龙带领技术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他们手拿施工图纸,在盐碱地和滩涂中艰难跋涉,头顶烈日穿梭于泥泞的施工现场,一点点测定储罐基础位置。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每走几步就要用工具试探地基承载力,团队成员只能轮流用矿泉水打湿毛巾裹在头上继续布点。测量结束的当晚,郑呈龙用红笔在施工进度表上圈出关键节点,手指敲打着桌面说:“咱们面前是滩涂,但身后是国家能源重点工程。节点前必须设法让机械开进施工现场。”
郑呈龙圈下的那个红圈,仿佛点燃了行动的火炬。他召集技术骨干和施工队长,连夜敲定施工方案。接下来的日子,施工现场变成了与时间和滩涂搏斗的战场。郑呈龙几乎钉在了便道作业面上。顶着烈日,在泥浆中奋战,昼夜不停地铺设、碾压,硬生生在无路的滩涂盐碱地上开辟出一条坚实可靠的施工便道。
当施工便道如期贯通,大型机械轰鸣着驶入现场时,新的挑战正等着这支基建铁军。承台施工中,受气候和地质条件影响,承台表面平整度、混凝土裂纹控制及大体量钢筋安装都是难题。项目经理郑呈龙迅速带领团队深入现场勘察,从混凝土配比到钢筋布置,反复测算每一个细节。经过10余次试验论证,团队创新采用大直径钢筋A级机械连接技术,并在承台截面位置使用钢筋穿插施工安装工艺。
“当水平筋从竖向筋预留孔隙穿过时,注意避开承台下翻梁的应力集中区,就像这样......”激光笔在虚拟模型上划出一道弧线,正对应着现场刚刚验证过的最优穿插顺序。这一点一点的办法硬是啃下了承台平整度和裂纹控制的硬骨头。
淬炼精兵,筑牢能源新梦想
项目经理郑呈龙深知管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意义。郑呈龙常勉励大家:“我们项目建造速度快、涉及专业多,这是难得的学习平台,大家要倍加珍惜。”在他的倡导下,项目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致力于打造学习型项目,培育了一批精于LNG建设的优秀青年人才,项目技术部经理宋祥是个28岁的年轻小伙子,他说“想想两年后,咱们亲手建的‘能源巨罐’在这片滩涂上拔地而起,现在多熬几个通宵算什么?”
如今,唐山新天LNG接收站二阶段储罐工程9#、10#储罐已进入收尾阶段,现场现代化的工业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令人赞叹。在这里,既能目睹工程巨匠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钢铁巨罐,又能听到海浪与机器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