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黄金分割与律吕相生

作者:原医古文教研室教授  邵冠勇    
2000-12-20     浏览(9)     (0)

这篇文章介绍了关于黄金分割和律吕相生之数之间的差异,认为后者更适合描述人体比例和舒适度,并批评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天文学的贡献。文章还介绍了六律的产生和使用历史,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日用之数。


报刊上常提到“黄金分割”,或称“0.618”,简称“黄金律”或“黄金比”。说是“由5000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最早发现的”,“宇宙万物,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看到黄金分割比“0.618”,不由想起中国古代的“律吕相生”之数0.666。古代六律分阴阳,即六阳律和六阴吕,所以又称十二律。(见右下表)

其“律数”是:“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宫、商、角、徵、羽五音,就是由这样不同的数值产生的。《生黄钟术》曰:“以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以上生者,四其实,三其法。”所谓“下生”,指阳律生阴吕,其法为三分去一。如黄钟之管长九寸,倍其实,二九为十八;三其法,即用三去除,得六,六寸为阴吕林钟之管长。这便是“下生”。林钟之管长六寸,四其实,即以四乘,得二十四;用三去除,得八,八寸为阳律太簇之管长。这便是“上生”。我们将有“下生”关系者,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54(林钟,徵)+81(黄钟,宫)=0.666(不尽)

48(南吕,羽)+72(太族,商)=0.666(不尽)

42.66(应钟)+64(姑洗,角)=0.666(应钟43为约数,实当64+3x2=42.66,不尽)

是徵与宫之比、羽与商之比等等,都是0.666。也就是2:3。如此巧妙的数的关系,比起“黄金分割”(0.618)来,毫不逊色。

今将报刊上两篇文章所举合于黄金分割比例的事例分析如下:

1.“主持人报幕,绝不会站在舞台中央,而总是站在1/3与2/3交界处。”按:实际上是2:3,即0.666,律吕相生之数。非0.618。

2.“人为什么在环境温度为22-241C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正常体温371C与0.618的乘积为22.8X:。”按:37x〇.618=22.866;而37x〇.666=24.642。都在最舒适的22-241C范围之内。

3.“在人体结构上0.618更是无处不在: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臀宽与躯干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全身长之比;均近似于0.618。还有眼位于发际至颌底的上中1/3交界处,鼻下点位于发际至颌底中下1/3交界处,都符合黄金分割律。”又“头顶到举手指端的距离与脐部到头顶距离之比、膝盖到肚脐同膝盖到脚底之比,都符合黄金比。”按: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为3:4,其比率为0.75,更接近0.666;臀宽与躯干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全身长之比,都与0.618相距甚远。至于眼位于发际至颌底的上中1/3交界处,鼻下点位于发际至颌底中下1/3交界处,则都是2:3,其比率为0.666,全都符合的是律吕相生之数。人站立举手,头顶至手指尖与头顶至肚脐长度之比为2:3,其值也是0.666。膝盖到肚脐与膝盖到脚底之长度相等,为1:1,也不符合黄金比。

4.“饭吃七八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按:以七成言之,为0.7,更接近0.666。

5.“饮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适宜。这是不是能称为饮食的0.618呢?”按:4:6,即是2:3,也是0.666,律吕相生之数。

6.“生命在于运动,动而不衰。”可有人又提出,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得以长寿。其实,从辨证观点看,动与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4分动6分静,才是较佳养生方法。”按:又是4:6,也是0.666,律吕相生之数。

7.“结婚的最佳季节是一年十二月的0.618,大约在七月底和八月初为佳。”按:8+12=0.666,也是律吕相生之数。

8.“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例大致要在5:8左右更美。这个比例系数正好是0.618。”按:5+8=0.625,介于0.618与0.666二数之间。

以上这些事例,与其说是符合黄金分割,倒不如说是符合律吕相生之数更恰当些。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500)学派,对数学和天文学有很大贡献,但是他们把数的概念绝对化,产生了象征主义和充满迷信的数的神秘主义。新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主义正是承袭了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神秘主义。而柏拉图,距今不过两千四百来年,大体与中国的孟子、扁鹊是同代人,并非五千年前。而中国六律的产生则是历史悠久。相传黄帝命伶伦造律,黄帝距今已是四五千年之久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尚书.舜典》中就有帝命夔“典乐,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记载,远古帝王都有主管音乐的官员,可见六律的产生远在此前了。在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有“王将铸无射,而为大林”的记载,单穆公进谏说:“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史记?律书〉也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这都说明六律不仅仅是在音乐中用来正五音,上至天文历数,阴阳节气,下至民众曰用,度、量、衡,都要以它为根据,这是中国古代日用之数,并非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