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医林拓新域 讲坛展风采

作者:学生记者  代伟  王学美    
2007-05-25     浏览(6)     (0)

这篇文章介绍了王树荣教授的教学成就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教风和治学态度。他是一位教学名师,一直潜心研究药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学生如何做事做人,深受学生爱戴。

王树荣,男,汉族,1950年9月生,山东济南人。1976年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医疗系,现为我校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药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山东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委员等。主要科研方向为中药药性现代研究,心血管药理及生殖药理;所创建的重要归经理论实验研究“环核苷酸分析法”被药理界誉为“王氏理论”并收入二十一世纪新版教材。出版论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山东省料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五项,济南军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曾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头人,我校“十大优秀教师”,第一届“教学名师”等。

为人之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业务水平、独特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学生如何做事做人。王树荣教授便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现着一位名师的风采,他的音容笑貌都昭示着一位智者的洒脱,他的默默无闻更折射出一位学者的风范。

辛勤付出 教风独特

王树荣教授从教后经常工作到深夜,很多时候他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用来工作。他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

本学期王树荣教授担任着2004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在上第一堂课时,他是一边忍着疼痛一边坚持上的。后来同学们才知道,王教授在学校搬迁时肋骨受伤。后来提起这事时,他却淡淡地一笑而过,在他看来只要自己能坚持,就不会给学生耽误一堂课。

在课堂上,王教授总是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枯燥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经常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却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王教授在教学中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他要求学生学好眼前的知识,但又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知识,要把书本读活,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自己去找内在的联系。

创新研究 硕果累累

药理学是一门发展速度极快的学科。多年来,王树荣教授一直潜心研究,并一直走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王教授是一位极富思想和创造力的人,对很多新理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他首次将血液流变测定技术引入山东,运用到科研中并被医院推广。80年代,在国内资料极少的情况下,他作为主要研制者建立了国内6-keto-PGFla、TXB2、环氧化酶(前列环素环化酶)活性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王教授还首次系统完整地完成了中药二类新药生血宁对动物生殖系统的毒性研究。经过20多年深入研究,创建了被称为“王氏理论”的中药归经实验研究方法—环核苷酸分析法,该法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并于1999年被写入全国规范化中药药理学教材。

在教学改革方面,王树荣教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倡导在我校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在他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80年代中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当时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首开该课程的四个院校之一。

在教材编写上,王教授先后参与了国家中医院校本科教学《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以及全国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由于工作的执著和辛勤付出,几十年来,王树荣教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五项,济南军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谆谆教导 寄托希望

“学做人,学读书”是王树荣教授对学生最大的期望,“学做人,就是要做一个正直、有责任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读书,并且读好书。”

王教授不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给学生讲一些高深的大道理,而是会在不经意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给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来启发、指导他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王教授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要端正态度,注重细节。在每一次的药理实验课上他总是将实验讲解得十分认真具体,教育学生要在实验中注意小的步骤和细节,小到要考虑到实验动物的雌雄、体重等。他告诫学生只有将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对病人与自己的职业负责,做到真正的救死扶伤。

王树荣教授的谆谆教导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而他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激励着学生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