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校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

2007-05-25     浏览(4)     (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分为系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两个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与时俱进,注重课程设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果丰富。 以上内容为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而成,如需要更加详细的信息,请阅读原文。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因此既是专业课又是专业基础课。《中医内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的学术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有关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本课程教学过程分为系统理论学习和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系统理论学习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理论学习、示范教学和临床实习,毕业临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的诊疗实践,必须直接为病人服务,通过实践提高防治疾病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阶段,要求经常复习和密切联系中医内科学的前期课程。这些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它们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求重点掌握各个内科疾病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同时深入探讨其病因、发病机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内科学临床知识,并运用于医疗实践。此外,应注意充分利用系统理论学习阶段的临床重点病例示教和临床见习的机会,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中医内科疾病诊治的过程和方法,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毕业实习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实习是本课程的重要学习阶段。此阶段学习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临床实匀,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所谓中医内科临床基本功包括四项内容,即四诊运用、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病案书写,这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临床思维方法主要指临床诊断思维,就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并加以处理。对于这些资料的处理,既要遵照逻辑思维的规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道循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原则,得出中医的临床诊断,并据证立法,依法组方,设计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要想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各种实习方法,明确其意义,循序渐进以求之。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有:(1)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医内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理论必须与临床相结合,加强实习带教、指导,是本课程后期教学的主要特点。课程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两部分,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及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训练;(3)极强的时代性。中医内科学需要为临床、为社会服务,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因此,本课程必须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4)注重课程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重视规范化教学建设,突出加强质量控制,保证教学质量逐步提高。(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辅助教学。

在保持《中医内科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本课程注重结合临床来讲述及演示疾病的特征和特例、现代诊治的进展和规律以及现代医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在教学手段土,在注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本课程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使用实物投影、录像、CAI课件以及网络课程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教学是中医内科学课程的重要方面。本课程设有心血管、神经、免疫、消化、血液、肿瘤、呼吸、内分泌、泌尿等9个专业和二级科室,涵盖了中医内科的所有领域,拥有300余张病床,日平均门诊量1000余人,为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基地。

本课程先后编写出版了各类教材10种。1973年编著《中医内科学》教材;1993年编写本科生教材中医内科学;1992年中医专业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其中有适合本科生教育的《中医内科学》、《中医急诊学》,自编硕士研究生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参编适合七年制学生使用的《中医内科学》等。<近五年来,中医内科学学科承担科研课题1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山东省杰出科学带头基金1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1项,山东省“十一五”攻关项目2项。

本课程师资队伍在具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基础上,拥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具有严谨的相关知识结构。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7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山东省高层次中医人才1名。

课程负责人丁元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教育厅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22年,自1987年开始讲授《中医内科学》,并先后讲授《伤寒论》、《〈伤寒论〉与内科临床》、《中医脑病学》等课程。参编卫生部来华留学生《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伤寒论〉与内科临床》、《中医脑病学》等教材,发表论文100余篇。1996、1997、1999、2002、2004年度校级教学优秀单项奖;1996年获校学生会“金讲台”十佳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0年获校优秀讲稿;2001年获山东中医药大学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山东中医药大学实习教学优秀奖;2001年获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