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在繁华辉煌的法兰克福和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之间,你会选择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影片《海蒂和爷爷》中海蒂的选择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电影主要讲述了四个情节: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送给性格孤僻的爷爷抚养,通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爷孙俩逐渐了解对方,消弭隔阂;同时,海蒂也结识了牧羊少年皮特,他们一起去放羊,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自由自在。不久后海蒂又被姨妈带去法兰克福的贵族家当伴读,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她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行动不便却不失优雅的少女克拉拉、体贴又明理的奶奶……她们教会海蒂很多的礼仪和知识。后来,海蒂因为思念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重回了阿尔卑斯山,并邀请好友克拉拉也来享受这自然圣地。最后,像是被蝴蝶指引,克拉拉恢复了行走能力,而海蒂也在克拉拉奶奶的帮助下重拾了对写作的信心。
电影中的阿尔卑斯山,美得让人窒息。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张精美的明信片,让人流连忘返。海蒂每天被绒毛般的阳光逗醒,畅饮爷爷为她准备的羊奶,带着名为小熊和小鹅的山羊朋友上山玩耍,和皮特一起躺在阿尔卑斯山的花丛中,仰望洁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阿尔卑斯山脉上羊群在悠然漫步,山间的清风吹拂起海蒂的头发,给予她纯粹的拥抱,自然的一切都在以最大的善意欢迎她的到来。她的生活像是一首美丽的童谣,轻轻地吟唱着名为“阿黛尔海德”的故事。
我很喜欢影片中爷爷说的一句话“人们喜欢讨论邪恶的东西,你需要自己判断,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故事的开始,爷爷于力在他人的闲言碎语中出场。在村中大娘的口中,他古怪刻板,无法融入人群;在伙伴皮特的口中,他是让人不敢靠近的心狠之人;当他出现在村道上时,每个人都可以对他指指点点,肆无忌惮地嘲讽。“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当真正接触到于力爷爷以后,就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他会给初来乍到的女孩海蒂一瓢羊奶饱腹;会给去山上放羊的海蒂准备口粮;经过内心的挣扎以后接受海蒂并给她做一把椅子:当看到海蒂涂满蓝莓脏兮兮的脸时,会询问事情的经过,提醒她去洗脸;会制作雪橇带着海蒂滑雪去小伙伴的家。孤僻的爷爷不善言辞,但是却在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宠爱着他的孙女。在喧嚣之中,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
同样,海蒂从法兰克福回到阿尔卑斯山后因为想写故事而被镇上的人嘲笑,克拉拉奶奶的一句话点醒了海蒂,让她继续书写故事。她说:“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少,而你看过很多东西,如果做这件事情能让你开心那么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奶奶和海蒂的对话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当我们想要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总是能听到一些质疑甚至是讥笑,然后开始不自信,乱了阵脚。成长的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忘记了随从自己的内心。在快速消费与信息爆炸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寻找一片内心深处的宁静之地,让我们能够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个体的纯真与独立思考。
在这纷扰的光影中,《海蒂和爷爷》就犹如一缕清风,穿透世俗的尘埃,吹进了我的心里,直抵心灵的最深处。保持自我不仅要保持自我的判断,也要保持自我的状态,不要因他人的言语而妄自菲薄,他人看“我”后,“我”仍是“我”。
(文学院 张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