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味甘辛性温质润,归肝、心、脾经,其作为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常用药,为临床所公认,而对其止咳作用,则为大多医家所忽视。然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当归的止咳平喘作用,谓其主“咳逆上气”。本文将就其主治内伤咳嗽的机制加以阐述,并结合现代研究加以例证。
一、机制探讨
1.补血之不足以使血和气降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生基础一理上,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必须相互依附,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病理上,若由于血虚或血液运行不畅,血不载气,则气将易于流散,无以所归。气散乱无主则易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逆上气”。
当归之名源于其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本草崇原》)“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归耳”《本草求真》),即当归能通血滞,补血虚,令气血相附,血和气顺,则上逆之气自降。
2.活血化瘀以散瘀结中医认为,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饮易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亦可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致气滞血凝。而血瘀亦可使气机流通障碍,影响水液的代谢输布,而令水聚生痰。气、血、痰三者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解释:
痰饮 ? 气滞 ? 血瘀
肺主气,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壅遏,则津液不布,聚而为痰;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贯心脉,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肺气壅塞,则心之血脉运行不畅,其血脉瘀滞;病程日久,瘀血和痰饮易相互胶结阻滞,使肺气失于宣肃而致“咳逆上气”,同时,气血痰之间形成了上图所示的恶性循环。
当归,气轻而辛,能活血行血,对此《本草蒙筌》释云:“殊不知当归,非独主血,味兼辛散,乃为血中气药。”故在化痰行气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之当归,更有利于气机的通畅,抑制上述恶性循环的形成,令瘀化痰消,气得宣肃,不止咳而咳自止。
3.补心肝血虚以制君相二火心主血,肝藏血,二者之内分别寄居君相二火,肺为娇脏,性喜清润,最畏火刑。心肝血充,则君火不亢,相火不旺;心肝血虚,则君相二火妄动,火性炎上而熏灼肺金,耗伤津液,使肺失清肃,清肃之令失司,肺气郁而上逆,即为咳逆上气。
当归甘温质润,入心肝二经,故可补心肝血之不足。心肝血充,则君相二火潜降,火伏金清,肺气自不上逆为咳。正如《本草经解》所说:“心主血,肝藏血,血枯则肝木挟相火上刑肺金,而咳逆上气也,当归入肝养血,入心清火,所以主之也。”
4.润肠通腑以降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若肠腑血虚津少,可致津枯肠燥,大肠传导失司,大便艰难,而令腑气不通,肺气不降则上逆为咳。
当归能养血补血,润肠燥,通大便,便下则腑气自通肺气自降。
5.用为反佐监制药燥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性喜清润而恶燥烈,而在治疗肺系咳喘时,多用祛痰止咳平喘之品,其多为辛温燥烈之品,故在古代著名方剂中,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医方集解》之百合固金汤,《景岳全书》之金水六君煎,均配用当归,一则发挥其主“咳逆上气“之效,二则用于补养阴血,监制药燥,以防阴伤。
二、现代研究
当归含挥发油0.2%~0.4%,油中有29种成分,其中主要为藁本内酯及正丁醇稀内酯。近年来从其水溶性部分中分离出阿魏酸,丁三酸,腺嘌呤,其主“咳逆上气”的作用可能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①对a、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②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中致炎物释放,产生抗炎作用。③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产生解痉平喘作用。④对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对肺动脉高压有降低作用。
总之,当归能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其止咳平喘的作用,据报道,对夜咳、久咳者效果更佳。临证时当充分利用其“主咳逆上气”之功。但尚须指出,以当归治内伤咳嗽时剂量应稍大,一般用至15~30g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