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就业先锋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对学弟学妹们最生动的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就业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无论是简历制作的技巧,还是面试过程中的应对之策;无论是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还是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清晰认知,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薛一兰:从校园到银行职场,解锁职业新篇章
薛一兰,会计学院2024届毕业生,2024年2月参与陕西信合招聘考试,现就职于陕西信合,从事柜员工作。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大学校园里,每一位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子,都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蓄势待发。在面对科技飞速更迭、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社会现状时,难免彷徨。志愿服务?就业?继续深造?大学青年究竟该如何抉择?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成功入职陕西信合的优秀校友薛一兰。他通过不懈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份稳定且有前景的工作。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宝贵经验,汲取榜样的力量。
母校助力,照亮求职道路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提醒薛一兰,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带来的“光环”,还需要立足实际去考量、规划自己的未来。薛一兰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与辅导员共同探讨自己的职业规划。辅导员结合他的性格及专业,深入分析了考研和就业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分别带给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他回忆道,在大四这个关键时期,辅导员分享的工作经历和心得,让他对金融行业有了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老师还特意提醒我关注校招动态,通过校招了解当下企业的应聘要求,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优化简历。”这些建议成为他求职路上的重要指引,宛若明灯照亮薛一兰的求职道路。
母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多次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企业进校园”等活动,并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座谈会;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校企合作“朋友圈”;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功夫不负有心人,薛一兰成功进入心仪的工作单位并迅速成长,这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悉心教导、学校政策及推动就业举措的大力扶持。
立足实际,务实创新寻突破
在谈及“如何寻找像陕西信合这样的工作单位”时,薛一兰透露,自己主要通过参加校企招聘会、浏览企业官网、求职APP多渠道获取招聘信息。“学校举办的招聘会,是我求职路上最有力的助手。”学校招聘会汇集了大量本地企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众多优质的就业资源。
此外,薛一兰建议学弟学妹们,在参加招聘会前,要提前筛选意向单位,找辅导员、专业课老师请教简历的优化方法以及如何在与HR咨询、交流的过程中突显个人优势。在招聘会现场,要积极与招聘人员沟通,询问意向岗位细节,如薪资结构、轮岗机制等。招聘会结束后及时跟进简历投递进度,才能提高自己获得offer的几率。
请永远不要惧怕前进。“我们许多的抱负,人生的理想,都可能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而消散了冲劲”。
数智时代,许多基层岗位早已被人工智能替代,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薛一兰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为了能在银行求职中脱颖而出,薛一兰做了许多针对性准备。他合理规划课余时间,考取了银行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证,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证明,更是进入银行工作的“敲门砖”。在银行工作中,数据分析能力尤为重要,他着重提升Excel技能,优化自己的数据分析、处理、简化能力。他说:“我们往往会把学习当做必须执行或完成的任务,但这其实是最消极的学习方式。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考试,我们应该让它融入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把握当下,共赴未来新征程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与每一位初入职场的青年一样,薛一兰最大的挑战就是适应由学生到职场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变以及平衡业务操作的速度与准确性。为了适应银行柜员的工作节奏,不因自己生疏的业务操作给客户带来不便。他遇到不熟悉或不确定的业务流程都会积极向前辈请教,并利用休息时间复盘当天工作中的易错点,详细记录前辈们分享的操作技巧。同时,他还及时调整心态,不因害怕犯错而畏惧前进,通过“多问一遍”的方式确保业务操作合规。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适应工作节奏,业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回顾这段经历时,薛一兰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结果导向式沟通”。在职场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业务流程,他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客户解释,而不是一味地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在职场交际中,主动向领导和同事反馈工作进度、遇到问题及时求助……要远比自己埋头苦干更加高效。
前行,不要停下,即便你不认识路。为你指明路的,不是停止,而是前进。在面对考公考研、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就业等多种职业选择时,薛一兰建议从兴趣匹配、职业稳定性、成长空间和地域偏好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如果同学们感到迷茫,他建议多去参加实习,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亦或积极找从业者进行“职业访谈”,深入了解不同选择的优缺点,多维度考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信在学校的支持与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解锁属于自己的未来蓝图,在青春的舞台上迸发活力,奔赴人生新征程。
财政2201班 孙菲阳
孙慧雨:逐梦教坛,育英领航
孙慧雨,人文艺术学院英语专业2024届毕业生,现任职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安育英中学,担任英语教师。
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总有一些追光者,以青春为笔,以热爱为墨,在三尺讲台书写梦想与成长。英语专业2001班的孙慧雨同学,便是这样一位追光者。从初入校园的懵懂学子到坚定扎根基层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她的成长轨迹中,既有对教育初心的执着坚守,也交织着选择时的迷茫与笃定。我们将走进她的世界,聆听那些关于理想、奋斗与成长的青春故事。
初心萌芽 梦起杏坛
谈及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孙慧雨的眼中泛起温暖的光芒。“高中时遇到的一位英语老师,是我教育梦想的启蒙者。”她回忆道,那位老师在早读时带学生诵读《再别康桥》英文译本的场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的心灵。当看到老师眼中闪烁的热爱时,我突然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的过程。”从那一刻起,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这颗种子,便深埋于孙慧雨心中。
大学期间,通过参与支教、代课等实践活动,这颗种子在生根发芽。她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站上讲台,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那些与学生们真诚互动的瞬间,让我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这些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教学经验,更让她对教育本质有了更深的领悟——教育是用心与心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滋养。
抉择之路 慎思明辨
毕业前夕,孙慧雨也曾在“继续读书”“进企业”“当老师”的三叉路口徘徊。继续读书可以提升学历,在学术上有更深的造诣;进企业可能会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当老师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但也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迷茫,是每一个毕业生都会经历的成长阵痛。
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学校的就业政策与辅导员的指导成为了她的“引路人”。“学校定期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让我了解了教师招聘的流程与要求;辅导员则根据我的性格特点和专业优势,鼓励我勇敢追求教育梦想。”此外,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也为她打开了视野,看到那么多基层学校对英语教师的迫切需求,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梦想或许可以和更广阔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在多方了解与权衡后,最终,她选择了延安市育英中学。这个决定,既是对个人梦想的坚守,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回应。
砺能备考 筑基未来
教师资格证备考与专六、专八考试,是英语专业学生通往教师岗位的“必经关卡”。谈及备考经验,孙慧雨分享了自己的“三步法”:
“备考前,我会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制定‘每日任务清单’。”她以教育理论为例,建议采用“框架记忆法”——先搭建知识框架,再填充具体内容,比如《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板块,我会先记住直观性、启发性等原则的名称,再逐一理解其内涵与应用案例。”
针对听力、写作等难点,她采取了“特训”策略。“听力训练时,我会先泛听真题,熟悉语音语调;再精听逐句,记录关键词。对于写作逻辑问题,我会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总结‘观点-论证-结论’的三段式模板,并通过模拟练习强化应用。”
在协调课程学习与实习的过程中,她秉持“碎片化学习+整块时间深耕”的原则。“课间二十分钟可以背几个单词,午休时间用来做一篇阅读;周末则留出完整的时间进行模拟考试,培养答题节奏感。”她特别强调,备考过程中要学会“自我调节”,每周我会给自己半天‘放松时间’,跑步、看电影或者和朋友聊天,避免让自己陷入焦虑情绪。”
扎根沃土 育英铸魂
基层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在孙慧雨眼中有着独特的光芒。“最打动我的,是能亲眼见证学生的成长。”她分享了一个小故事:班上有个内向的女生,英语基础薄弱,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孙慧雨便在课后主动与她交流,发现她喜欢画画,于是鼓励她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忆单词。后来,她不仅英语成绩提高了,还变得自信开朗,主动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从无到有”的改变,让她深刻感受到基层教育的意义——“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像待开发的宝藏,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耐心与智慧,帮他们找到发光的方向。”
当然,基层教育也面临着挑战。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家长教育理念有待提升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力。”但她认为,这些挑战恰恰是成长的契机,“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会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优质课件,自制教具;为了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我会定期举办线上家长会,分享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亲和而不失严谨”的教学风格,我希望自己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用平等与尊重搭建沟通的桥梁。”
从校园到职场,从学生到教师,孙慧雨的成长故事,是无数青年学子扎根基层、逐梦教坛的缩影。她用行动证明,教育不是简单的谋生职业,而是一场温暖的生命对话;基层教育的沃土,不仅需要知识的播种,更需要用热爱与责任去浇灌。正如她所说:“每当看到学生们因我的讲解而豁然开朗的表情,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愿更多青年学子以她为榜样,怀揣教育初心,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大数据2202班 王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