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报

春色满园正风华

作者:李富胜(作家、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客座教授)    
2025-06-19     浏览(1)     (0)

步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园,阳光洒落周身,温软轻柔,顿觉春光无限,明媚瑰丽,一缕清风拂过面颊,带来丝丝微凉,沁人心脾,令人惬意。伫立学校概况展板前,聆听校党委书记徐东升生动详实的介绍,深深为之打动。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将学校的发展历程与整体概况剖析得明晰透彻。我们的思绪随之牵引,仿佛踏入一方新奇天地,不禁心驰神往,渴望深入这方求学的热土一探究竟,以解那油然而生的好奇。

在徐东升书记和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步入教学区,大家边走边谈,分享着校园内自然生态的美好景致。山外事职业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职业院校,2003年建设威海校区,次年招生,现有在校生三万多人,规模为当地最大。学校生源优质,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就业无忧,毕业生不愁找工作,谈及此,徐书记神采飞扬,很有些骄傲。他接着介绍,学校建设速度飞快,曾创下一年内完成二十万平方米建筑,堪称当代建筑史上的传奇,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醒目的惊叹号!听了徐书记的介绍,我深受触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人皆有深切体会,而学校建设如此神速,确实是惊人的奇迹,从中可深切感悟其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令人回味感佩。再者,就业是当今社会重大课题,而毕业生不愁找工作,能够全方位地才尽其用,实属不易。这不由令人想起中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理念:“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如今,这一理念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印证。

漫步校园,沉浸于其人文环境,更被这满园春色深深吸引,盎然春意随处飘荡,真真“春光无限好”。绿草如茵,如舒展的绒毯,或方或圆,兼有错落异形,别具参差之美;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绽放,美不胜收;清风徐来,绿柳翠竹枝条轻摇,宛若向访客挥手致意;奇石亭台相映成趣,更添几分雅致风韵。再看校园水系,引自多福山的泉水宛如一条蜿蜒的蔚蓝玉带,舒展流淌,汇入一方宽阔水潭,微风掠过,水面波纹如绫,阳光映照下,粼光闪烁,令人目眩,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方水塘年产鲜鱼数万斤,供师生享用。真可谓自然生态的微缩景观,公园胜景的精妙复制。“面朝大海,拥抱未来”,是学校的形象之语,寓意深远,校址确也考究,背倚多福山,前临浩瀚大海,山海交融,恰似学府宽广的胸怀,拥抱着莘莘学子奔向未来!

图书馆是大学重要的文化地标,亦是师生求知的殿堂,行至馆前,其巍峨挺拔之姿令人震撼。馆长告诉我们,这座五万平方米的建筑,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其功能极具时代先进性,融汇人文关怀与智能科技,配备先进系统,打造出集文献服务、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知识空间。馆藏纸质文献305.5万册,电子文献152万册,中外文报刊千余种,引进CNKI、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33个中外权威数据库。听了馆长的介绍,深感学校知识储备之宏富周全,足见其办学方略的举重若轻与严谨科学。步入阅览室,浓郁的学习气息扑面而来,学生们或翻阅典籍凝视屏幕,或摘录笔记,也有三两个学生低声探讨,孩子们沉潜于书海之中。室内静谧无声,唯有一缕缕书香悄然弥漫,润物无声,直抵心田。

参观现代化智能教学设施时,我们看到学校在教学中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各类职业场景和专业实践环境,极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听完生动讲解,我们也尝试了一次虚拟现实操作,恍若闯入奇妙世界,那斑斓炫目的画面令人身临其境。震撼感慨之余,我上大学时的情景蓦然浮现。198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首次面向社会招生,我们这些曾失去升学机会的人,有幸跻身其中,1983年脱产学习,于我们已是莫大幸运。那时,仅凭四间旧平房、一台录音机、一台电视机、一块黑板,便承载了全部学业,历经三年艰辛,终于完成二十余门课程,如期取得“大学文凭”。四十余年弹指,今非昔比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乃历史大势,身处这伟大时代的学子们,何其幸福,令人自豪!

这次“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市文促会年初策划的重头戏,我们携艺术家及作品前来,与校方搞一次文化互动交流。依据创建文化促进基地的要求,我们向学校颁授了“中华文化促进实践基地”证书,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六位书画家向学校捐赠作品:画作有《峡江清晓》《溪山秋气清》《大海情》;书法作品则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千秋大业,润物无声桃李天下”“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件件作品,无不寄托着艺术家们对莘莘学子的殷殷深情,一件件作品展示出来,赢得师生们饱含感激的热烈掌声,作家诗人们捐赠了诗集和散文集,校领导逐一为艺术家和作家们颁发了收藏证书。当徐书记将“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客座教授”聘书郑重地递到我手里时,我心潮澎湃,激动难抑。我接过的不仅是一份荣誉、一份信任、一份责任,更是对人生价值存在的深切认可,此刻,感动、温暖与幸福充盈心间。作为一名作家,我与同学们展开了友好热烈的交流,他们所提问题思想深邃,其敏锐睿智令我印象深刻。“作为作家,您如何理解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是同学给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结合自身创作体会作答,并再三强调:“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铁律,脱离生活,文学就会枯萎。”“您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AI)的关系?”一位女同学提出了切中时弊的问题,我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智能AI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其助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真正的作家必须扎根生活,具备独立创作的能力,绝对不能依赖AI,更不能为其所缚,否则终将流于平庸。文学的本质在于创造,无论科技如何跃迁,作品中那独一无二的思想内核、鲜活灵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情节,绝非AI所能创造或替代。我的回答,引发现场一阵共鸣的掌声。我向同学们签名赠予新出版的散文集《一缕清风》,他们向我表达了真诚的谢意和由衷的敬佩。与五十余位学子一一握别时,我仿佛感到自己年轻了许多,握着他们炽热的手,仿佛握住了未来的希望,心中默默感慨:“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

活动圆满落幕。依依惜别之际,回望校园,心湖微澜荡漾——现代化的智能教学,生态化的优美环境,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学以致用的深度拓展……这所一流学府,其气象令人赞叹。

临别之际,一个根本之问倏然浮现心头:大学何为?教育何义?大学,是知识的瀚海,文化的宝库,智慧的熔炉,人才的摇篮。而教育之本,正如徐东升书记所言:遵循道德规范塑造完整人格,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向善而行,教师则言传身教,垂范后世。言简意深,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余音不绝……(本文首发于2025年6月18日《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