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的九月依然火热,我站在校门口望着"九江学院"四个鎏金大字时,某种时空错位的恍惚感如蝉鸣般震颤在耳畔。数月前那个穿着蓝白校服趴在课桌上的少年,大约不会想到,此刻拖着行李箱穿过香樟树影的自己,正笨拙地拆开命运递来的盲盒。
军训的迷彩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在皮肤上析出细小的盐粒。当社团招新的彩旗在烈日下翻涌成斑斓的海浪,我像被季风裹挟的蒲公英,轻飘飘地坠入各种活动的漩涡。不给我喘息的机会,更多的问题接踵而至:糟糕的寝室关系,复杂的社交关系,各种各样的小组作业,甚至最开始期待的专业课也和期望的大相径庭......淹没在这些问题中,我发现我似乎丧失了对于生活的具象化的感知,这些琐碎的事情剥夺了我太多的能量。于是,我开始应付起生活,不再按时吃饭,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在夕阳落下的时刻抽出时间走出室内散步,那些在阳光下漫步的日子似乎过去了很久很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烦心事,还有电子产品散发出来的荧光。各种光鲜的活动被我塞进了精装的朋友圈,但我真正想要什么呢,我好像没有想过,一直被推着走,让我感到了虚无的深陷。
但好在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冬季逐渐刺骨的寒风中,一本书的出现震撼了我的世界——《病隙碎笔》,它探讨生命,探讨人生,探讨苦难,探讨孤独,探讨幸福,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大彻大悟的洒脱。它说,生命不是向外的索取,而是向内的建立,在经历了“动”之后,生命更需要沉淀的“静”,在经历了麻木之后,我才意识到,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于是,我开始发自内心的感受我的生活,仅仅是因为这是我的生活,而非是要把生活以精装的姿态展现给他人——我拒绝让他人的眼光和评论来左右我的生活和感受。我开始真正地追求幸福,不是那种来源于物质的幸福,而是那种能欣赏清晨花瓣上滴落露珠的幸福。我开始记录,开始用摄像头,用眼睛,用心记录,我迫使自己慢下来,去聆听生活的每一寸脉搏,因为我坚信幸福就藏在这些跳动的节拍中。奇妙的是,当我不再刻意追逐,相似的灵魂反而循着光的轨迹悄然聚集,我开始和朋友们探寻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太阳升起时,我们在庐山山巅热泪盈眶,夕阳落下时,我们在李公堤徜徉,而某天在校园内偏逢大雨,我们便打着伞在雨中的渊明大道穿行,远处薄雾升起,道路的尽头是连绵的春山。我感觉我真切的活在这些瞬间里,不断的感知着幸福的小小碎片,当我不再执着于给生活镶金边,那些曾被忽略的吉光片羽,反而在记忆深处淬炼成永恒的光斑。
初夏再次回想起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忽觉高中楼外的树梢,与渊明大道的银杏竟有些重合。或许生命本就该如树根般向下生长,在时光的褶皱里,我们终将在某个晨雾弥漫的刹那,与最本真的自己劈面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