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泰山学院 - 《泰山学院报》

元代名宦新泰徐琛

作者:聂立申    
2025-06-30     浏览(20)     (0)

本文介绍了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重点介绍了元代名臣徐琛的生平事迹和影响。他出身于新泰县徐家庄,曾任宿蕲万户府经历、沂郯万户府经历、徐州路总管府判官等职,后成为元代治国有方的名臣。他刚正不阿,尊儒崇学,赈济贫困,深得民众信赖。他的事迹得到了后人的敬重和纪念。

泰山及其周边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千百年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及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期间,历代名人的兴起无疑成为反馈一地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兴盛的晴雨表,其中一代名臣徐琛就是此中杰出的代表。

徐琛(1230-1303),字国宝,为新泰县徐家庄人(今新泰羊流镇徐家庄村),元代名臣之一,是唐英公徐勣(徐茂公)之后,新泰羊流徐氏家族的始祖。其生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卒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享年73岁。据文献、碑志记载与今学者李明杰先生等考述,“徐琛祖父行四,祖母夏氏,伯父名庭,父名江,母张氏,生三子,琛为长。琛二弟名琰,字国色;三弟名琥,字国光。”宋代末年因世乱,徐琛先人于宋绍兴初年流寓于新泰一地。他自幼“读书不为章句,凡学必穷源流”,其仪观魁杰,学识渊博,性情儒雅,处事谨慎,有古杰士之风。二十五岁时,“朝命括新军山东,益民二万有奇”,乃“签充为兵”,参加了东平路严忠济的部队,后步步高升,先后见重于东平行台严实、太师月赤察等人。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因严忠济奉诏南征,徐琛便以随军儒士身份任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徐琛归行军都元帅按脱之属,因其做事沉稳有方,且公正无私,调任元帅府令史。同年,又随军征讨李璮叛军。中统四年(1263年),因功提拔为宿蕲万户府经历(宿,即今安徽宿州;蕲,即今宿州南蕲县镇),掌管军中出纳文移,官秩从七品。

元至元三年(1266年),调任沂、郯万户府经历。至元十四年(1277年),授文散官从仕郎,任徐州路总管府判官,官秩正七品,负责处理府内公事,参决民政,兼捕盗之事。至元二十年(1283年),晋升为文散官承务郎(从六品),任绍兴路总管府判官(治今浙江绍兴市)。二十五年(1288年),随军迁驻广德路(治今安徽广德县)。因他办事干练,为人厚重,敕授为文散官承直郎(正六品),升任广德路总管府判官。三十一年(1294年),入京晋见了元成宗铁穆耳皇帝,深受太傅太师月赤察的赏识,擢为奉训大夫(从五品),迁任宁海州知州(治今山东烟台市东南宁海镇)。不久,升为奉直大夫,改任归德府亳州知州(治今安徽亳州)。由于在任期间,他刚正不阿,又尊儒崇学,举贤用能,赈济贫困,抑制豪强,故深得各地民众信赖,成为元代治国有方的名臣。

元贞二年(1296年),徐琛敕封为中宪大夫(官秩正四品),升归德府总管太守(治今河南商丘县),掌管归德府军、民诸事,跻身于朝廷重臣。后又迁任沂郯万户府知府(治今江苏淮安府署),官秩达正三品,其在朝廷的影响日重,如木华黎五世孙脱脱元帅南征时,就大力举荐徐琛辅佐其出征,向皇帝荐曰:“如徐公者,年高德劭,可辅佐我以南征矣!”于是,徐琛以“资望高深之武臣”拜为三路副元帅(奉秩从二品),“同挂三面元帅印”,辅佐脱脱元帅督领诸军,攻城拔寨,屡立战功,终成为元代重臣。

大德四年(1300年),徐琛年七十,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徐家庄。自此解甲归田,广结贤达,造福一方,他大力兴修义学,且又多次出资修路建桥,主持修复当地名胜,为乡里父老做了诸多善事,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崇。尤其晚年,他多次致力于新甫山(又名莲花山)诸多古庙宇的修葺改造,如皇庆年间就主持重修了新甫山汉武帝庙,为今日后世充分了解该庙宇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其子徐彬,就曾于皇庆二年(1313年)立碑记之。大德七年卒后,徐琛葬于新泰羊流镇和庄村南,后人为感恩其作为便立碑记之。元廷也为纪念其功高德重,敕封其为光禄大夫,赐御葬,祀乡贤之位。元至治三年(1323年),新泰县尹卫融为其撰《太守徐公神道之碑》,并留存于世。目前,该碑现存于新泰羊流镇徐家庄村,其双面镌刻,螭首龟趺,螭首高107厘米、宽111厘米,厚42厘米;龟趺长240厘米,宽110厘米,碑体高168厘米,宽99厘米,厚34厘米,碑文共三十六行,楷书写成,由于该碑经历百余年,其风化严重,字迹现已漫漶难识。碑阴额题宗派之图,文为家族世系宗派之名。清代《山左金石志》《艺风堂﹒金石文字目》中皆有著录,今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现有该碑的拓本。

值得后人最为庆幸的是,在今新泰羊流镇徐家庄村东南,还留有徐琛墓林,其墓地中的翁仲、华表、石虎、石羊等石仪造型稳重,刀法细腻,是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据李明杰先生考证,徐琛御赐神道,按元代二品葬制修成,由北向南依次立:石人二,石坊一,坊柱二,石羊二,石虎二。石人(翁仲)高2.5米,分左右相对而立;墓左为武士,头戴高冠,着铠甲,披宽袖长袍,颌下长髯飘酒,面部表情恭顺,双手按剑及地;墓右为文士,文职装束,双手持笏,造型稳重,刀法细腻,纹理清晰。石坊两柱夹一额,石柱高2.4米,石额呈梯形状,长2米,造型简朴,阴刻楷书:“徐公祖茔之门,至治三年七月十七日。”石羊高1.1米,长1.25米,呈卧姿,凝重安详。石虎高、长同石羊,前腿直立,后腿卷屈,昂首张望,双目奋睁,虎口上翘,虎身劲健,虎尾弯转于后腿之间,物象生动,富有动感。石柱今存两块方形石基,石柱上端早毁,不知其形。徐琛墓前是卫融所撰的“太守徐公神道之碑”。

明正德四年(1509年)后,徐氏子弟在徐家庄创建徐氏祠堂,内祀徐琛,并称之为乡贤,此后便为新泰历代徐氏后人所敬重。明清以后的历代县志在耆旧录、人物篇中,也均把其作为名宦所记载。

(作者系泰山学院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