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全面吹响了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这既要求有改革时效又要求有改革成效,在此背景下,党政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与成效要求。求时效,即追求工作的高效与迅速完成,成为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单纯追求时效往往容易导致忽视工作的实际效果与质量,即求实效。如何在求时效与求实效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求时效与求实效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解决这一辩证统一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眼前”和“今后”的关系
求时效往往关注眼前的工作成果,而求实效则更注重长远的影响与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迅速响应,解决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考虑工作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盲目追求短期政绩,就是将个人奋斗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以人民为中心,以历史为尺度,衡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确保工作既有短期成效,又符合长远发展需求。同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只追求短期政绩、忽视长远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工作导向的正确性。
二、处理好“虚功”与“实效”的关系
“虚功”指的是那些看似无形、难以量化但至关重要的工作,如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等;而“实效”则是指那些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显性成果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实效”,而忽视了“虚功”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注重实效,也要重视“虚功”的积累与提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队伍素质、完善制度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效”的取得提供坚实的支撑。同时,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将“虚功”与“实效”相结合,全面评价工作的成效与价值。
三、处理好“潜功”与“显绩”的关系
“潜功”指的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但具有深远影响的工作,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而“显绩”则是指那些能够迅速产生显著成果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看到“显绩”带来的成就感,也要重视“潜功”的积累与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鼓励领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防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追求“显绩”,也要注重“潜功”的挖掘与培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为“潜功”的转化与突破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潜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潜功”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求时效与求实效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追求高效与迅速,也要注重质量与实效;既要关注眼前的工作成果,也要着眼长远的发展需求;既要重视“虚功”的积累与提升,也要注重“潜功”的挖掘与培育。
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眼前”与“今后”、“虚功”与“实效”、“潜功”与“显绩”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求时效与求实效之间的矛盾,推动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处理好求时效与求实效的关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确保我们在工作中既能够快速响应、迅速行动,又能够扎实有效、持续发展。
(康维系外语学院党委正科级专职组织员;张金丽系党委学生工作部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