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 - 《山东理工大学报》
文字深处的灵韵
作者:张爱强
文章表达了语文教学中的“接地气”重要性,通过体验农村生活、接触社会底层,能更深入地体会文字、理解生活。语文的学习应从泥土中嗅青草,深秋田垄间踩霜露,感知万物,融入世界,用心感知历史的余温。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文章作品。
人行走在地上,双脚连接的是大地与躯体。地与人,静与动,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能量转换,这是地气与人息的交融,是自然万物与文明精神的碰撞,迸发出最原始、最淳朴、最有力的生命律动。
古代汉语课上,有位老师提到了“接地气”这一概念,我觉得很新奇有趣,却未曾重视起来。理论虽好,不经历实践也是难以体会到的。
已是农忙时节,午后家里却停电了,出门寻觅乘凉的好去处,经过村西边的麦田,看见几位老伯正在割麦子。一揽、一攥、一割、一勾,一扎金黄的麦子便整齐地躺在了地上。老伯边割麦子,边用毛巾擦去脸上的汗珠。忽然之间,脑海中浮现出《观刈麦》中的一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仲夏时节太阳炙烤大地散发出的热气,农民伯伯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的辛勤劳动,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这土气,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之气,是有真实感觉的地气。千百年相隔,纵使现代化机械发展如此迅速,底层劳动人民的劳作方式依然保留着。不过,作为当时一方县尉的白居易,能俯身田间,走入社会底层民众,观察到底层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的状况,也称得上是接地气了。
《礼记·月令》有云,“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天地交泰的意象,恰似语文学习的真谛——需俯身贴近生活的土壤,方能汲取文字深处的灵韵。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吸纳纸上风云,行路则是触摸人间烟火。如果说典籍中的字句如星辰般璀璨,那么脚下的土地便是孕育万千星光的夜空。那些流传千年的诗文,无不是文人墨客躬身于田埂巷陌、市井烟火中提炼的结晶。陶渊明采菊东篱,方得“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范仲淹戍守边塞,始有“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文字若失了地气的滋养,便如瓶中折枝,纵使鲜艳一时,终会枯萎凋零。
今日学语文,人们常困于试卷与考纲的方寸之间。课堂上的解析再精妙,若未曾在雨后的泥土中嗅过青草腥涩,未曾在深秋的田垄间踩过霜露斑驳,又如何真正读懂“天街小雨”的欣喜,体会“蒹葭苍苍”的葱郁?语言是活的根系,它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蜿蜒生长,在方言俚语的褶皱里传递着祖辈的欢歌与叹息。我曾见孩童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对麦穗与镰刀的使用一无所知;亦见少年吟咏“大漠孤烟直”,却未曾感受过塞外沙粒扑面的粗粝。这样的语文,终究是悬在半空的楼阁,少了扎根大地的沉稳。
而教语文者,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学中的“接地气”绝非简单的田野采风,也不是片刻的情境体验,而是师生一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谦卑之心与万物对话。当白居易写下“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时,眼中必不只有文字的平仄,更有老翁龟裂的掌心与炭车碾过冻土的辙痕。学语文者,当时刻警醒:任何文本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也是实践的产物。不论何时,只有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用心去感知世界,才能触摸历史的余温。那些最打动人心的词句,往往诞生于对生活的凝视,需要我们凭借丰富的实践和体验去品味——原来老农额头的皱纹里藏着《诗经》“俶载南亩”的劳作记忆,街边小巷的吟唱声中回荡着汉乐府“鱼戏莲叶”的悠长尾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有至味而需躬行。所谓学语文需要“接地气”,实则是将灵魂的根系深深扎进中华文明的厚土,让文本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浸透汗水的咸涩与晨露的清甜。当我们开始以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触碰生活,不断地实践探索、体验品味,方能在《岳阳楼记》里看见洞庭的波涛,在《醉翁亭记》中尝到泉酿的甘洌,然后才能对生活和语文有更深入的体会,不断地创作出接地气的文章作品。
地气生于土中麦,文脉起自田间风。当我们再读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时,便意识到这不仅是自然的循环,更是文化与生命生生不息的隐喻——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触摸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