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走亲戚最不愿去二姑家,她嫁到了四十里外的大坪乡深山里,在未通公路的年代,可谓山高水远,道阻且长。印象中每次都是我和哥哥结伴而行,哥哥比我大两岁,送礼的背篓均由他背。孩提时期大多贪玩,光阴大好时嬉笑玩闹,暮色袭来才知还有很远的路要赶!而每当我疲累想耍赖时,哥哥便会朝我身后大喊一声“鬼来了!”丛林里乱石黑影幢幢,恰似我心中“鬼”的模样。山路弯弯,几颗星子在天上忽明忽暗,一阵凉风吹来,后脊发寒。记忆中这羊肠小道,从我们的童年延伸到了少年时期。
我参加工作后,二姑家的两个表弟也相继出门打工,后各自忙于生计,便渐渐断了联系。再次得到表弟的消息是去年年前,表弟刚子说这些年他响应村上号召回家创业,办起了养殖场,现在已颇具规模,年前要杀猪,特意给母亲留了一些土猪肉,并邀请我们去吃“杀猪菜”。
驶入乡村道路后我便打开了导航,轿车顺山势向上,坡度相对平缓。沿途所见令人感慨:农村变化真的很大,进村的公路是标准两车道,6米宽的柏油路,标识线清晰,每有坡坎一侧则加设宽厚的钢板成型护栏,看上去就有一种安全感;急弯处有凸镜可视,路旁老百姓的房屋都改成了“农家乐,”从门前停车可见生意还相当红火。新修的公路变道、取直后,比原先的路缩短了十余里,只有少许路段和记忆中的山路交叠,很难相信这是一条乡村公路。母亲原来好晕车,尤其山路。今天母亲说一点都不晕。半小时后,便看见刚子远远向我们招手,离别十多年,自是十分亲切。
表弟刚子现在居住的是村上集中安置的搬迁移民集小区,离他的祖屋不足一公里。安顿好后,母亲便迫不及待要去二姑老屋看看。如今,老屋便是表弟养殖场所在,老屋背靠莫家山,巍峨雄浑,山势绵延至村外的碾台垭;左侧的几亩坡地已变成了新式的猪圈和羊圈,只有门前小溪“不改旧时波”。此时羊群在山坡吃草还没回来,猪圈里存栏肥猪还有十余头,鸡鸭则遍地皆是(散养)。表弟说这几年行情看好,今年养的五十头猪、一百只羊已所剩无几,余下这几头猪也已被人预定了。表弟致力于“土法”饲养,追求原生态养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内名声渐起。随着规模扩大,表弟媳妇也回来帮忙,她去年还开通了抖音直播带货,不仅卖猪、羊、土鸡、蛋,还卖应季山货、土特产,愣是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几杯酒下肚,表弟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他说这要是在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如今路修好了,农村经济也盘活了;二十年前曾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如此看来,决策者确实是高瞻远瞩。我问表弟今后有什么规划,表弟说如今产值每年几乎以20%速度递增,他决定在两年内将产能扩大一倍,产值做到百万以上。此时,这个比我小十多岁的表弟俨然像一位将领,眼神笃定而充满神采。
就在我们吃饭的这会功夫,表弟媳妇的订单又来了。表弟并不着急,他说村委会就有快递驿站,过去只需要十分钟,基本上当天的订单都能当天发货……原来这一切早已水到渠成,看到表弟今天的成就,我由衷高兴。
大山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想进进不去,想出出不来。而公路修好后,大山变成了丰富的宝库。晚饭后,母亲执意要回家,遂返。圆月挂在天上,群星璀璨,将公路照得明晃晃的,路旁的树影,远处的山廊清晰可辨。这样的明月也只有在这样的山乡才能见到,我恍惚回到了十多年前和表弟们在月色下嬉戏的场景。但那曲曲弯弯的山路,却像夜雾一样飘袅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