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珲夏 柯溢能
在这个激荡的时代,AI大模型轻松实现百万量级的文字秒读,人类已经无法与机器来比拼知识存储。但可以超越算法的是,我们具有知识跃迁、理性思考和创新蝶变的能力。
从保存知识到传授新知再到激发创造,大学理应引领时代、面向未来,而不是独善其身。大学不仅要不断培养具备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品质的时代新人,而且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新力量。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促成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们继续追问——
实学为先:在课堂中拥抱创新精神
遥望128年前,求是书院成立之初,就以务求实学、变革图强,培养可资“图治”之用的新式人才为己任。
从废除八股,开新式教育风气之先,到拥抱人工智能,推进“AIforEducation”教育教学改革。不变的是“惟求其是、不计利害”的求是学风,变化的是与日俱新的育人理念和教育体系。在浙大“要培养的不仅是一届一届带有名校光环的毕业生,更是为中国培养具有真正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创新创业”无疑是浙大人才培养的最好标签。学校建成特色创新创业课程168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余个,超过80%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启蒙》课堂中,企业家走进教室,与同学们交流创业经历;同学们参访企业、开展调研,感受创新氛围。对于这样的课,同学们评价:“无论在今后的人生中是否创业,是否从事与科研有关的技术工作,我都会拥抱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他们不仅擅长技术研发,更致力于将技术转化为产业应用。据不完全统计,ITP学生毕业五年后创业成功率超20%,孵化创业公司120多家,被誉为“中国创业第一班”。
“创新引领创业”的教育,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们都去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图灵班本科生潘昶皓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给我们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不断迭代我们的知识体系。受此启发,我对AI生成音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正在钻研开发系统,让AI生成音频更具情感表达、更有歌唱技巧。”
学校构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推动“专业-课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学生探索高深学问的志向,塑造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让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育人为本:在研究中解决“真问题”
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这是深深烙印在浙大人基因脉络之中服务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
锲而不舍勇闯“无人区”,挑战重大科学难题。
物理学院博士生徐世波首次在超导量子计算平台上模拟了一种具有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潜力的准粒子——斐波那契任意子的拓扑编织行为,填补了相关实验空白,为利用任意子实现容错量子计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突破性发现的背后,是老师带着学生日复一日潜心钻研,迎难而上登攀量子计算的最高峰。
从生活现象中汲取创新灵感,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为什么贻贝能够牢牢粘附在礁石上,任凭风浪冲刷,依然稳如磐石?这一现象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黄超煜带来攻克难题的新灵感。关键时刻拨开迷雾的导师、充足的科研训练机会、可预约使用的实验设备、鼓励创新探索的浓厚氛围……技术团队从337种生物样本里筛选出79种蛋白材料,最终实现了材料粘附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新突破。同时,黄超煜组建创业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海洋生物粘液蛋白的医用胶水。他说:“没想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了商业转化,这一经历鞭策我要努力成长为一名硬核科技的创业者。”
把科研扎实写在祖国大地上,追寻科技创新之光。
历经两年的实地调研,艺术与考古学院本科生曹珺翔把中国乡村纪念馆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要来源,通过数字化编目激活文化基因,让智慧化展示重构情感连接,以数字化技术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乡村纪念馆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回想起自己在浙大的求学经历,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杨宗银对那种豁然开朗的颤栗记忆犹新。如今,回到母校任教,杨宗银就如他曾经的导师一样,手把手将学生带进创新之门。他担任“启真问学”“教授学术小组”导师,在“一站式科研导航平台”上招募学生,让更多本科“好苗子”进入科研团队,携手攻克一个个核心技术瓶颈。
对科学问题孜孜不倦的求索,同学们深度参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全链条,潜移默化之中获得诸多“无形”能力,在求是园中研究“真问题”、锤炼“真本领”,不断探寻人生志向和价值所在。
笃行日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敢闯会创的青年创新人才,就要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所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组建志同道合的创新团队,同学们把学习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的金点子转化为SRTP或创赛项目,一步步把想法变为现实。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创新创造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
不出校门,同学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入驻紫金创业元空间。除了免费的孵化空间外,还有创业问诊、大咖分享等一系列专业辅导和资源对接、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全方位赋能。截至目前,40余位创业导师为300余个入驻的在校生创新创业项目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把构想付诸现实。
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78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让学生们全方位接受创新实践训练:三次捧得赛事最高荣誉“挑战杯”,获得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数位居全球参赛高校首位,打破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世界纪录,累计5000余名浙大学子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获得奖项180余项……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创业项目由此萌芽。
作为“挑战杯”系列赛事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校内选拔赛,浙江大学“蒲公英”大学生创新大赛自1997年启动以来已累计举办17届,共有5000余支团队、5万余名同学参与比赛,孵化出600余支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浙大学子在“蒲公英”平台上,增强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洒向远方。
走出校园,浙江大学持续关心校友的成长进步,发挥“泛浙大”资源优势,为校友发展搭建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
2016年,刚创业“拼好货”项目的黄铮校友来到第三届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年度盛典的现场。收到邀约时,他说,如果是“比赛”他就不来了,但如果是与校友们分享和展示,他愿意。
这项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七届,搭建起团队展示、交流、融资、成长、合作的平台,挖掘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和创业项目,为校友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创业辅导支持服务。这种校友之间的传帮带,让浙大师生的创新创业如潮水般汹涌。
活力奔涌:在沃土中绽放创新之花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数字浙江”战略,为“天堂”杭州注入新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瞄准科技前沿塑造发展新优势,浙江大学也正活力奔涌。
作为全国唯一的产教融合12英寸集成电路成套工艺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浙江大学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级政府共同建成。平台以高水平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学科交叉为特色,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对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很多人认为,杭州与浙大“名城+名校”的战略合作,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的“硅谷-斯坦福式”模式。政府、产业、大学不断发展形成的“三螺旋”关系,构筑了全面创新的社会网络,催生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而为科技进步、转移转化和创业活动提供了最佳土壤。
无独有偶,《经济学人》《泰晤士报》等一众外国媒体也都好奇浙大发展的独特路径,寻找“何以浙大”的基因密码。他们发现:“浙江大学已成为杭州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充满创新活力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家汇聚在这里,正如美国加州的硅谷那样。”
实践证明,杭州与浙大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这座城市因为有大学取之不尽的创新策源,愈发显得年轻而有活力;而这所大学因为有城市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得以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学。
“立定脚跟,背后青山飞不去”。再看今天“硅谷天堂”杭州,与浙江大学共同走过了“黄金22年”。
不久前出炉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和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而浙大上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探索以分层分类、跨学科融合为核心的AI教育创新模式,建设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面推进AI+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4月开启的“创新创业看浙大”主题调研行,人们一直在找寻“何以浙大”背后的答案——“产学研”何以融合?“教科人”何以一体?
解题关键是——城市为高校育人提供机会、平台和政策,尤其是在国家战略领域和区域急需产业人才培养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浙大与杭州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大家的关切。
由一而生,浙江大学与全省各地市持续深化战略合作,引入人才科技,再塑产业优势,反哺区域发展,不断绘就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又是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浙大“求是创新”文化亦通过代代校友得以传承和发扬。讲求实学的文化传统,创新创造的育人理念,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基于创新引领的创业实践,以及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创新土壤……众多因素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促成了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