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白 (1928.08-2019.04),辽宁岫岩人,著名微生态学家和微生物学家,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曾任中国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总编、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教研室主任、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所长。
康白教授一生追求真理、奉献科学、传播知识、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是科学工作者与教育者的楷模。他在微生态学、微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我国微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微生态学会,创办了《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主编了我国首部微生态学专著,在大连医学院成立了我国首个微生态学教研室……他远见卓识,提出并发展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微生态学学术思想体系,建立了正常菌群研究方法,成功探索了菌群调整疗法,发明了“促菌生”“回春生”“定菌生”等微生态抗感染新药,奠定了我国微生态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为我国微生态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投身科学,情定微生态学
康白 1947 年进入关东医学院学习,师从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与流行病学学家魏曦院士,1949 年毕业后留校,在微生物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作为教研室主任的魏曦教授要求,每个教师在作助教的头两年必须承担临床化验室的微生物检验工作。在实践中,康白刻苦钻研,业务能力提高很快。1950年5月的一天,康白在化验室里化验一份血液培养标本,显微镜下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细菌,呈链丝杆状,这使康白疑惑不解。在魏曦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进一步的鉴定,最后做出了“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诊断。
该病例来源于一位年轻的鼠咬热患者,经青霉素及链霉素治疗,鼠型链丝杆菌消失,症状好转,但后期病情恶化,转为克雷伯菌属败血症而死亡。肺炎克雷伯杆菌是正常菌群成员,来源于患者自身肠道,由于抗生素消灭了敏感的细菌群,使其大量繁殖起来,从而进入血行,这是一例典型的菌交替症。在1945年抗生素进入医疗单位后的5年中,在全世界是第二次发现这样典型的病例。第一例是美国1946年报告的,称二重感染;第三例是法国1952年报告的,称菌交替症。
事实告诉人们:“在光辉的抗生素来临之际,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即引起菌群失调和菌交替症。”由此,康白教授情定机体正常菌群 (微生态学) 研究,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立下了终生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志向,决心为微生态学在21世纪成为生命科学劲旅之一而奋斗!
艰难探索、勇于实践
微生态学理论的萌芽和积淀继魏曦、康白教授发现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病例、提出菌群失调概念、解析其分类和诱因之后,康白教授继续开展了大量的微生态学研究工作。他发展菌群调整生态疗法,与当时菌痢流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结合,突破传统的抗菌观念,从体外和动物实验入手,证明正常菌群对痢疾杆菌和其他致病菌有拮抗作用,并在严格安全控制的条件下应用于临床,成功治愈了痢疾患者。1962年3月,在北京市痢疾研究委员会主办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康白教授以“菌群失调与慢性痢疾问题”为题作了报告,提出肠道菌群失调是慢性痢疾发生的主要病因,这一观点得到魏曦与谢少文两位学部委员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为解决防治慢性痢疾提出了新思路。《健康报》 在1962年3月26日头版头条也对这一观点刊登了评论和报道。
正当康白教授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研究并有所突破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遍及全国。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而康白呢?因他有“只专不红”之嫌,“工宣队”让他随分院到偏僻的贫困山区安波小镇,接受再教育,实验室和临床工作不得不因下乡而中断。分院条件艰苦,但为了把微生态学继续研究下去,康白教授在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下,在夜晚读书、撰写论文,积累知识,企盼有一天重见天日。正是始终保持着对微生态学的热爱以及锲而不舍地钻研和思考,1978 年回城后康白教授多年的积淀快速开花结果。
回到实验室的康白教授科研热情空前高涨,1978 年至 1981 年仅仅 3 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功能的活菌制剂“促菌生”。他曾三次在产羔季节赴内蒙古自治区,顶着凛冽的朔风观察“促菌生”对羔羊痢的防治作用,现场考察防治效果。他曾四次到四川,走遍了川西南10余个城乡,与四川农业大学牧医系合作进行现场研究,考察“促菌生”对仔猪黄白痢、雏鸡白痢的防治情况。在一系列坚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基础上,1982 年“促菌生”经卫生部批准由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投入工业生产,“促菌生”的研究论文在日本、美国、法国及新加坡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对畜牧兽医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研究于1987年12月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康白教授因而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颁发的科学进步奖、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促菌生”的防治效果,他成功研制了“乳康生”制品,1986 年通过鉴定,经农业部批准,由辽宁省兽医生物药品厂投入工业生产,此项研究获得1988年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解决人体腹泻的临床治疗难题,康白教授提出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调整肠道优势菌的办法治疗慢性腹泻,该项研究于1988年 8 月通过辽宁省科委组织的鉴定,并于 1993年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许可,“回春生”微生态制剂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人用微生态制剂。康白教授研制的活菌制剂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两次获得大连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肠道微生态制剂领域首开先河后,康白教授紧接着研制成功治疗妇女非特异性细菌病的乳杆菌生态制品“定菌生”,它是我国第一个妇女阴道用的微生态制剂,于1985年在辽宁省科委立项,1998年达成全部任务,经批准后获得生物制品新药证书,后来也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康白教授特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的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让微生态学理论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他发明的微生态抗感染新药极大地推动了产学研联动,使得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中国崛起。
教书育人、传播理念
康白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给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榜样。他在担负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不忘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1986 年在大连医学院成立了我国首个微生态学教研室,并由其担任第一任主任。微生态学教研室建立伊始,他带领全教研室的教师不断地完善微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微生态学教材。康白教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供国内高等农、医、生物院校用的 《微生态学》 教科书,并撰写了其中主要章节,率先在医学院校本科生中开设“微生态学”选修课,在研究生中开设“微生态学”专业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康白教授亲自指导了30余名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以微生态学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为微生态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具有微生态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可称得上桃李满天下。此外,他主编的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菌群与健康》 等出版物,为我国的微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
1988 年,康白先生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微生态学学会,直接领导了我国微生态学的学术团体。在他的领导下,1989 年创办了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使我国从事微生态学研究的学者有了崭新的交流平台,活跃了微生态研究者的交流互动,极大推动了我国微生态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和实践领域的事业发展。该刊现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 (WJCI) 报告 (2022 科技版) 收录,并被 AJ of VINITI、CAS、ProQuest、CAB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检索。
开展科普工作也是微生态学传播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广微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宣传微生态学在人医、兽医方面的重要意义,康白教授通过学术报告、书籍和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了大量推广宣传工作。他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黑龙江、辽宁、四川、内蒙古、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市作过学术报告,“关于悉生动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获得东北三省第五届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他撰写许多比较通俗的科普文章和讲稿,向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播微生态理念,以推进人、兽医用微生态学观点从事疾病的防治工作。康白教授还翻译了一批英文、俄文以及日文有关微生态学的专著和文章,为有志者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料。为了宣传微生态学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检测方法,康白教授1983-1985年先后在沈阳、哈尔滨、武汉、四川温江、四川雅安举办过 5 期学习班,讲解基本理论和菌群分析方法,这对我国的微生态学普及、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医学由“治疗医学”到“预防医学”再到“健康医学”模式转换情况下,康白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近70年,一直持续进行微生态的探索。更为可贵的是,在他八十岁高龄时,仍笔耕不辍,在微生态理论上继续探索。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 《微生态学》 著作可谓开了宗,创立中国微生态学会、创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可谓立了派,研制的微生态制剂开了应用微生态理论指导实践应用的先河,是中国微生态学领域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