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模范集体
特拉维夫绿线地铁项目团队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地铁绿线G3-2项目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破土穿行。项目穿越市区多条繁忙街道和地下管线密布区域,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不言而喻。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中建六局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以无畏勇气、精湛技艺和不懈努力,践行着中国建设者的专业与敬业精神。
202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近日公布,中建桥梁以色列特拉维夫绿线地铁项目团队赫然在列。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凭借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中的卓越表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攻坚克难为底色,以履约精神为内核,在海外书写了中国建造的传奇,成为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亮丽名片。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拉维夫绿线地铁项目是以色列政府城市交通规划的三大民生工程之一,全长约39公里,其中,G3-2标段为地下部分,包含5.7公里的盾构隧道、5座车站及附属设施,是中建集团在发达国家承建的首条地铁项目,也是中国轨道交通技术首次全欧标设计、全欧标施工的“双欧标”工程。该项目建成后,特拉维夫市高峰期公共交通使用率预计将从25%提升至40%,日均客流量可达142万人次,成为缓解城市拥堵、激发经济活力的“黄金动脉”。
项目建设初期,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为保证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项目团队在国内部分设计团队无法抵达以色列的情况下,硬是靠每天十几场视频沟通协调会议攻下难关。他们积极协同处理30多家设计审核单位、70位设计审核专家的上万条审核意见,协调通过25家产权单位的许可,解决了在特拉维夫市中心施工复杂的交通导改与管线迁改问题。
2023年,面对国际紧张局势及区域安全风险急剧上升,团队再次展现出色的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启动网格化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现场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迅速到位,使得工程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依旧有序推进。无论是疫情期间的防控,还是紧张的外部局势风险下的安全保障,项目团队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未雨绸缪、应急有策”的科学管理理念,确保了整个工程的顺利推进。面对人员短缺、物流迟滞、材料涨价等实际困难,在意大利、泰国、土耳其、菲律宾等国家的国际承包商纷纷撤离的情况下,这个年轻团队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最艰苦的岗位上。项目员工王瑞回忆:“我们每个人都怀着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责任,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要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让他们在逆境中始终铿锵前行。
在异国他乡践行铁军担当
项目挑战远超预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富水砂层占比高达70%;施工区域位于城市核心区,需穿越密集建筑群和既有交通网络;欧标体系严苛,环保要求极高……面对重重困难,项目执行经理李万军坚定地说:“我们要用中国技术、中国速度和中国品质,在发达国家打造一个标杆工程,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迁移、盾构掘进、交通疏导以及复杂的市区施工环境,都对项目团队提出了极高要求。为了攻克这些难关,团队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新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设备,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在地下盾构区间,狭窄的隧道内,灯光昏黄,闷热潮湿。盾构机轰鸣作响。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机器设备,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个参数,确保盾构机能够高效安全推进。最终,通过项目团队的科学部署、高效协调,项目实现盾构顺利始发9次,顺利接收8次,在地下盾构区间这个全线控制性关键节点履约攻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团队高效且充满智慧”
2024年春节,项目正值盾构始发关键期。50余名建设者放弃回国休假与家人团圆的机会,坚守岗位、轮班作业。除夕夜,工地上灯笼高挂、春联鲜艳,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项目执行经理李万军在控制室里紧盯盾构参数。“这是我在海外度过的第4个春节,看到隧道一寸寸延伸,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位“80后”工程硬汉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团队共同的心声。
最终,项目团队克服了人力短缺、资源有限、工期紧张等困难,提前制定盾构机组装节点计划,并备齐机械配件、工装机具等,灵活调整装机方案,采取人员轮班倒的方式同步在多个作业面开展施工,于大年初二实现Nordau站至Arozorov站区间的东线1号TBM顺利始发。以色列交通部长Miri女士赞叹:“中国团队高效且充满智慧!”
工程项目建设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团队协作的集体攻坚。项目青年员工张竞文说:“这里没有躺平,只有争先;没有孤单,只有并肩!”他们的故事,是央企建设者的奋斗史诗,更彰显了中国建筑业企业以技术立身、以品质立信、以文化立魂的全球竞争力。
(桥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