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敏
天津市劳模
他是深耕建造科技攻关的排头兵,是以创新破解工程技术密码的领军人,从业十余年来,以“勇闯无人区、敢破天花板”的坚韧不拔和潜心钻研,带领科研团队攻克近百项工程建造技术难题,从长江大桥到摩天大楼,从轨道交通到高速公路,从医院工程到新能源项目,用匠心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硬核担当。他就是中建六局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工程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晓敏。
服务一线,以创新破解工程技术密码
2013年,刘晓敏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建六局技术中心工作。多年来,他坚持扎根建设最前线,为天津地铁 7 号线、津湾广场 9 号楼、顺德农商银行大厦、三亚深海科创平台、福建龙岩大桥、郭家沱长江大桥、重庆市郊铁路江跳线、西安幸福路北延伸工程、陕西神木风电项目、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以色列特拉维夫地铁等两百余个国内外工程提供技术服务。
依托天津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项目在研的中建股份课题“天津中心城区地下交通与空间开发建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也有刘晓敏的身影,针对富水软土地层与密集管线交织的“地质迷宫”,开展微承压水软土地层中超深基坑安全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助力项目优质安全推进。
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原址改扩建工程项目周边环境复杂,北侧距重点文物保护建筑西开教堂附属小楼仅12米,南侧距地铁3号线营西运营区间隧道不足9米,刘晓敏带领技术团队联合天津大学采用一种囊式注浆深基坑施工主动控制技术创新,确保施工过程中实现“毫米级控制”。
“他精通许多领域,像一本行走的技术百科全书!”同事们这样评价刘晓敏。多年来,他不仅为项目指点迷津,还着力培养年轻工程师,其专业和敬业精神激励着大家共同进步。正如他常说的:“永远跟着项目需求走”,让他成为年轻工程师们心中不断攻坚克难的定海神针。
海外突围,用匠心擦亮中国建造名片
刘晓敏带领技术团队用创新打造“走出去”的技术标杆,用匠心在海外工程项目实践中擦亮中国建造名片,在共建“一带一路”中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的硬核担当。
2015年到2018年,刘晓敏带领技术团队编制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CC4标段技术标书,创新提出全预制桥梁大直径超长高强预应力管桩关键建造技术,完成30余项结构创新设计,全部通过国际咨询公司审核,为世界首座全预制装配式长线跨海大桥优质履约提供技术保障。
2019 年,刘晓敏再次主动请缨,担任以色列特拉维夫绿线地铁项目投标技术负责人,提供全方位投标服务。成功中标后,项目建设遇上新冠疫情蔓延,刘晓敏再次逆行出征,牵头整合国内外设计资源开展设计及技术优化工作,为绿线项目持续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在菲律宾海滨南岸项目,刘晓敏带领技术团队牵头完成地下空间开发及地质补勘等工作,解决了地勘、基坑和地下室设计等难题。他还带领技术团队为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提供全套梁场设计服务,攻克高寒大风大雪等极端条件下梁场制梁、运梁和存梁等技术难题。
企校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做好技术支持与服务项目建设的同时,刘晓敏还带领团队深入践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理念,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构建“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刘晓敏带领企业科技部门与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深厚合作关系,扎实推进智能缆索造桥机等技术研发、工程智慧系统集成平台开发和新型建造材料研制,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良好局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共建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多年来,刘晓敏作为主要研发人员负责或参与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住建部科学技术计划、天津市创新平台专项等20项科研课题;牵头研发与推广的16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牵头完成多项工程建造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6项。他参编著作2部,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协会标准20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被SCI和EI收录15篇。
心怀山河志,立于建筑间。刘晓敏的故事,是新时代建筑业工程师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科研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未来,他将继续勇担重任,秉持“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念,保持对科技研发的极致追求,以匠人精神推动技术创新,将个人理想熔铸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拓展幸福空间、赋能美好生活贡献更大力量。
(局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