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六局建设报》

又一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2025-07-01     浏览(14)     (0)

中建六局旗下中建城建公司牵头完成的“林州市红旗渠生态涵养项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被认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采用“全要素统筹、全过程协同、全周期管控”的实施路径,重点突破了透水地层防渗、生态水利设施快速建造等难题,形成了可复制的城市水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本报讯 近日,在天津市建筑业协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由中建六局旗下中建城建公司牵头完成的“林州市红旗渠生态涵养项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被认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红旗渠生态涵养项目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林州市环保民生工程、城市水系关键工程及河南省重点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近 100 万平方米,涉及新开挖湖区两处,河道约 5.5 公里,旧河道治理2公里,全线挖土石方总量达550万立方米,建设桥梁3座,钢闸坝、跌水、溢流堰等水工构筑物17座。项目连通红旗渠十二支渠、哑巴沟、关岭沟及黄华河,在城区西部形成防洪屏障,确保城区防洪安全,改善林州市生态水环境。通过对区域内水资源合理调配,实现汛期削峰 42%与非汛期148万立方米景观水体,利用雨洪资源及红旗渠水,改善城市缺水情况,实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人水和谐、水城相融”的美好画卷。

为实现水系生态功能协同,中建六局项目团队创新性提出“防洪—蓄水—生态”的协同设计理念,研究形成“滞洪削峰—梯级拦蓄—生态补水”三级调控机制,构建起全断面防渗生态协同设计体系,开发了三级截污屏障与三链耦合生态系统水体修复技术。

针对当地河道防渗能力不足及生态融合薄弱等问题,项目团队研究开发了以胶凝砂砾石为主体的筑堰体系、内铺覆膜膨润土防水毯河道防渗结构和仿太行红岩塑石工艺等多项成套技术。为解决多专业大面积施工协同管理难题,项目团队研发应用了“GIS +BIM +VR+无人机”全流程协同管理体系,以及地形地貌三维构建、结构参数化建模、关键工序4D模拟等多项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复杂环境多业态协调施工。

“林州市红旗渠生态涵养项目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采用“全要素统筹、全过程协同、全周期管控”的实施路径,重点突破透水地层防渗、生态水利设施快速建造、多专业交叉施工组织等难题,以“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智慧赋能、文化传承”为核心,构建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生态涵养体系,实现了防洪安全、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配与红色文化景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水生态治理技术体系。截至目前,项目已经累计获得授权专利 10 项(其中,发明专利 6 项),获评省部级工法 2项,发表SCI、EI及核心论文10篇,获得软著2项、省部级BIM奖5项、省部级工程质量奖3项。

(城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