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六局建设报》

津云专题报道中建六局海外建设者奋斗故事

中国工程师的丝路筑梦记

2025-07-01     浏览(16)     (0)

津云客户端报道中国工程师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建设的故事。团队面对严寒和挑战,用特殊耐寒建筑材料和先进技术保障工程质量,精心谋划为项目提供有力保障。高效协作创造中国速度,展现中国建造的实力。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增进民心相通。展望未来,这条轻轨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津云客户端近日刊文《零下40摄氏度的“春天”:一位中国工程师的丝路筑梦记》,报道中建六局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建设者的海外奋斗故事。

在刚过去的这个冬半年,当寒风裹挟着雪粒掠过哈萨克草原时,阿斯塔纳市瑟甘纳克大街上,一条钢铁巨龙以中国速度、中国精度逐节生长。

在这座被称作“世界第二冷都”的城市,来自天津的建设者们用焊枪点燃了中亚首条全中国标准轻轨的热望——中亚地区第一条城市轻轨、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全线主体结构贯通的消息,让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带再次为“中国建造”惊叹。

在阿斯塔纳零下40摄氏度的寒夜,中建六局阿斯塔纳轻轨项目执行经理纪成龙的手机屏保,总会在视频通话时被冰雪反光模糊——三岁半的儿子在4600公里外的天津,用稚嫩的手指戳着镜头喊“爸爸”。他的工位上,总是摆着两件特殊“装备”:老家的冻疮膏,和那张他看不够的全家福。

从延边延吉大桥,到盘锦桥梁工程,再到阿联酋迪拜的交流学习,以及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以色列地铁项目……1990年出生的纪成龙,职业生涯与桥梁、轨道交通工程紧密相连。如今,他在阿斯塔纳轻轨项目中继续书写中国建造故事。

(局企业文化部 中建桥梁)

勇挑重担,迎接严苛挑战

2024年2月14日,当国内还沉浸在春节中,纪成龙已带领建设者踏上奔赴哈萨克斯坦的航班。

阿斯塔纳的寒冷超出想象,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一年中有效施工时间仅有6个月左右。纪成龙回忆:“刚到这里时,确实被极端天气震惊了,但我们没想过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严寒,他和团队选用特殊耐寒建筑材料,研发适应极端寒冷天气的工艺,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以保障工程质量;采用先进的桥梁地基处理技术应对高地下水位,确保轻轨运行安全。

为避免延误工期,纪成龙带领团队精心谋划,春节前从国内发出50余车皮材料物资,辗转两个月抵达施工现场,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纪成龙说:“当地建筑材料没有国内丰富,采购成本比国内贵,大多数材料从国内运。这就需要提前谋划,确定好一年中用到的材料,考虑清关样品确认、排产、运输等环节,整个周期要三个多月,还得预留一个月以应对不可控因素。”

高效协作,创造中国速度

中建六局承建的标段位于阿斯塔纳市中心最繁华的瑟甘纳克大街,毗邻总统府等重要机构,施工协调难度大。去年6月初,项目部接到紧急任务,要在20天内完成LR7-LR11盖梁施工,此时距离“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召开不到一个月,该路段是与会各国领导人的途径之地。

面对巨大压力,纪成龙和项目经理林立光带领团队与当地政府部门、业主多方联动,召开十余场施工交通导改方案意见征集会,获得当地市民好评。交通导改完成后,项目部迅速集结150余名作业人员和多台设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及外加剂,有效增加路面早期强度,派驻专人进行24小时养护,施工人员轮换作业。最终,用时17天提前完成施工任务及场地移交工作,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赢得阿斯塔纳市长杰恩斯·哈斯姆别克和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的点赞。

位于塞甘纳克大街的LR17-LR18钢混叠合梁架设同样是一次高难度攻坚任务。架梁高度达20米,施工场地狭小,仅半块钢箱梁节段的重量就达46吨,然而,阿斯塔纳市交通局审批的施工时间仅有三天。纪成龙带领项目团队方案先行,提前用智慧软件进行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模拟,并开展两轮专家论证。项目总工程师到现场逐一检查每个焊缝,经过两个昼夜的不停施工,钢梁精准架设到位并恢复道路交通。在当地网络社交媒体上,市民纷纷称赞“几乎是一夜之间长出一座桥来”。哈萨克斯坦城市交通系统公司董事会主席阿斯尔别克·杜伊谢巴耶夫称赞这是真正的中国速度,并给予项目部100万坚戈奖励。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伊希姆河大桥是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全线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距离哈萨克斯坦总统府约400米,主桥采用155米下承式提篮拱桥,拱肋及主梁均为钢结构。大桥整体运用近2600吨高寒地区专用钢,在中国天津的工厂预制,通过“铁路+公路”跨越4600余公里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装焊接和吊装,提高施工效率及节能环保水平。

在伊希姆河钢拱大桥建造中,项目团队运用中国研发的国际先进弧形焊接机器人进行桥拱肋弯弧段焊接,确保弧形钢构件主焊缝的焊接效率和质量。与传统人工焊接工艺相比,焊接机器人能实现全自动化焊接作业,效率高、稳定性强、质量可靠,大桥拱肋焊接效率提升3倍至4倍,节约工期近1个月。中建六局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程建造效率和质量,也让我们的建设更具科技感。”

海外坚守,增进民心相通

纪成龙的孩子三岁半了,因为工作离家远的原因,他日常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出生后,他在以色列地铁项目上一待就是16个月,之后长期在海外工作,一年超过10个月都在国外。虽然常和家人视频通话,但纪成龙仍觉得亏欠他们太多。然而,为了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建设,为了“中国建造”的荣耀,他毅然选择坚守。

纪成龙希望有一天能带家人到阿斯塔纳,看看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坐坐这条轻轨线路,让孩子知道爸爸在海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期待项目完工通车的那一天,这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哈友好合作的重要见证。

在阿斯塔纳的日子里,纪成龙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文化交流使者。他和团队与当地高校联合开展大学生实践和跨文化交流等活动,与当地员工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增进民心相通。

展望未来,阿斯塔纳轻轨项目竣工通车后将成为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地区最具技术代表性的城市轻轨线路。这条轻轨将让城市两端通勤时间缩短近一半,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当地居民期待着轻轨线路开通的日子,见证中哈两国在多领域的深入合作,续写中哈友好合作新篇章。

阿斯塔纳的冰雪早已在暖风中消融,纪成龙的团队又投入新的攻坚任务中——用中国标准为这里编织更密集的交通脉络。在天津的家中,三岁孩童每天把耳朵贴在玩具轻轨列车头上,仿佛在仔细聆听4600公里外另一个春天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