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日影短至,万物繁盛,蝉鸣聒噪,生机勃勃,宣告着一年中炽热的开启。在农谚智慧里,人们此时最盼夏至雨。为何?夏至时节,骄阳似火,正是庄稼抽穗灌浆、亟需水分的关键期。若天晴无雨,极易形成伏旱,故有 “夏至有雨,仓里有米” “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场夏至雨,是缓解旱情、滋养万物的甘霖,是秋天丰收希望所系。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和庄稼是一样的,也需要适时的 “雨水”。
初入校园时懵懵懂懂,我怀揣着好奇与热情加入了校报记者团。原本以为记者团的工作就是写稿子和拍照片,感觉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未曾想,极简单的报纸发放成了前行路上的 “拦路虎”。
当我第一次抱着厚厚一叠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站在教学楼下时,心里一直打鼓,手里攥着的分发清单上密密麻麻罗列着每个办公室的房间号和需要分发的报纸数量。偌大的校园,对于我这个新生来说如同迷宫。我的方位感比较差,求真楼与求实楼总是傻傻地分不清,一直在想着该怎么走进那些安静的办公室?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然后探头张望,犹豫半天才敢轻轻敲门,声音小得像蚊子在 “嗡嗡”。走进办公室,面对办公桌后面的老师,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在心里默念过很多遍的话 “老师您好,这是新一期的校报”也说得磕磕巴巴。如果老师不在办公室,我更是手足无措,再等等,还是先回去?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段时间,我就像遭遇了 “伏旱”,工作热情被这些现实 “烤”得有些萎靡。
我深知,唯有战胜内心的胆怯,才能改变目前工作的窘境。于是,我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学哥学姐和校报老师求教。他们给我分享了便捷的路线,如何礼貌敲门以及清晰说明来意的小技巧,甚至带着我走了一遍重点区域。重要的是,我逼着自己 “厚起脸皮”来。敲门时,深吸一口气,稍微提高音量;递报纸时,尽量自然微笑着说一句 “老师,打扰了,这是新一期的校报”。在工作中,我结识了许多和我一样还在摸索阶段的同学,我们互相鼓励,分享 “踩点”心得。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自信,脚步也越来越轻松。那些曾经如同迷宫般的楼宇走廊,在我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敲门、问好、递报,动作变得流畅自然,甚至还能和熟悉的老师简单寒暄几句。发行任务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反而成了我熟悉校园、锻炼胆量和沟通能力的有益实践。正是这些曾经让我倍感压力的 “伏旱”时刻———找不到路的迷茫、开不了口的胆怯、任务积压的焦虑———如同夏至时节的雨水,成为成长的催化剂,让我走出了舒适区。倘若大一伊始,事事顺遂,发行任务轻松无阻,如同持续晴热的夏至天,我或许会耽于安逸,错失这磨炼心性和熟悉环境的机会。可当未来需要独立面对更复杂的人际交往或突发状况时,我可能早已 “旱”得失去了应对的勇气和能力,到那时再想补救,恐怕会为时已晚。
成长路上,需要阳光,更需要适时而至的 “雨水”———那些看似琐碎的挑战与磨砺。敲开的每一扇门、走过的每一段路、每一次鼓起的勇气,都如同夏至的及时雨,淬炼了我的自信力、适应力与行动力,让我在人生的田野里,根扎得更深,脚步迈得更稳。人生只有经历过这样的 “伏旱”考验与 “甘霖”滋润,才能真正茁壮,迎接丰收的到来。
夏至有雨,仓里有米;经历风雨,步履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