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这部科普巨作,以恢弘的视角、震撼的视觉呈现和深情的文字,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厚重、红色血脉的传承以及新时代党员的使命担当。
一、从山河到文明:中华血脉的史诗书写
(一)地质变迁中的文明根基
《这里是中国3》开篇即抛出一个宏大命题———“中国从哪里来?”答案指向青藏高原。书中以科学视角揭示,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让中国拥有了从荒漠到江南的多样性生态,进而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良渚、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的辉煌,印证了“地理决定文明”的深刻逻辑。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我联想到中医药文化同样根植于这片土地。《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观察,与书中“地理塑造文明”的理念不谋而合。青藏高原不仅是地理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精神的原点。
(二)文化基因中的红色传承
书中对“信仰、信念、血性与力量”的阐释,让我看到了红色基因的历史延续。书中以“开拓者传奇”福建为例,讲述了先民跨越险阻、开辟家园的故事,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动写照。
在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精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无论是古代治水的大禹,还是近代革命的先驱,他们身上都流淌着“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二、从传承到创新:文化自信的当代诠释
(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这里是中国3》不仅是一部地理科普书,更是一部文化自信的教科书。福建土楼的设计兼顾防御与聚族而居的功能,体现了古人对“家国同构”的智慧;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则是传统商贸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表达。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对话。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的发现,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证明:唯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二)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叙事
书中提到,京剧、太极拳等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这让我联想到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近年来,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抗疫中“三药三方”的全球应用,正是中国文化从“自证”到“他信”的跨越。
作为党员,我们更需以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这里是中国3》用“金色印刷与裸脊锁线装帧”赋予书籍艺术价值,启示我们:文化传播需要兼具内容深度与形式美感。
三、从历史到实践:党员使命的知行合一
(一)以史为鉴,筑牢初心
书中对西安、南京等古都的解读,揭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长安城的兴衰告诉我们:唯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作为信访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群众的诉求就是时代的呼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立足岗位,争当表率
《这里是中国3》中“开拓者传奇”福建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那些跨越山海的先民,与今日扎根基层的党员何其相似!在中医药领域,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开拓精神:既要传承“望闻问切”的传统技艺,也要探索“AI辅助诊断”的科技前沿;既要守护古籍经典,也要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
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以“善作善成、善始善终”自勉。通过优化信访流程、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我们努力将“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这正是对书中“文明创新”理念的实践回应。
这本书让我明白:读懂中国,不仅要看山河壮丽,更要见精神璀璨;争一流作表率,不仅需立足本职,更需心怀家国。未来,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让文明传承的薪火,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