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通我校劳动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育人路径,推动劳动教育从平面化知识传授向立体化素质养成转变,我校于5月22日下午在文化中心一楼开展第四届“劳动主题月”教育实践活动———“双手造物,劳动焕新”劳动市集。本次活动由党委学工部主办,各学院及“学思·力行”劳动教育工作室承办。校党委副书记徐晓东也亲临现场,与近千名学子共同参加这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文化盛宴。
本次市集匠心独运,共设置19个特色摊位,展出了我校师生的百余件原创作品,它将非遗技艺体验、创意手工制作、劳动成果展示三大核心板块巧妙融合,把非遗工坊“搬”进现代校园,为师生打造了一场全方位、沉浸式的劳动实践与文化探索课堂。在这里,劳动教育不再是课本里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创造、可传承的青春实践。
文化基因:传统技艺的青春“焕新”
市集现场,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化创作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束束干花被择出插入,在小锤下拼贴成美丽的团扇;漆桶被染上不同的色彩,又随着同学们的动作转移到木扇之上;掐丝珐琅在一双双手下弯曲成不同的形状,绽放出流光溢彩;扎染区蓝白相间的布帛飘动,好像流动的山水画卷;药香氤氲的香囊工坊里,同学们将《本草纲目》的古代智慧缝入现代配饰中……这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我校青年学子以其独特的现代审美解构古老的艺术符号,将风筝、传统绳结、漆扇、扎染工艺等非遗元素融入当代的生活场景,在动手实践中重构东方美学,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解码与知行合一的美育实践。
劳动创新:创意赋能的手作“狂欢”
创意劳动也是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手绘财经特色账本封面,将冰冷的货币符号与金融图表转化为五彩的艺术创作;石膏娃娃涂鸦摊位用斑斓的颜料色彩诠释了我校“菜宝”的个性风采;插花、扭扭棒编织、粘土小摆件等手作摊位则展现了材料重塑与创造的无限可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谷子”搭建工作坊,在这里,同学们自主设计并制作心仪的徽章手办,让劳动教育成为创新思维的孵化场;旧物再生站前也站满了热情的学生,他们化身为循环理念的坚定践行者,通过自己的巧思妙想让废弃物品重获新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劳动形式。”来自经济学院的吴仕雅同学在参与这些手作活动后感慨道:冷冰冰的字符、图案和物品通过自己的创作获得温度,这不仅带给我成就感与获得感,也培育了我作为财经人应有的素养。”多元化的实践项目为我校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体验手作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指尖技艺中释放创新潜能,在动手实践中深刻领悟劳动价值。
劳动育人:可视化的成长“印记”
本次市集采用“实践+展示”的独特模式,专门设置的成果展区成为记录学子劳动素养提升的生动课堂。从精巧的剪纸、竹编画,到雅致的漆扇、扎染布匹,再到软萌的扭扭棒作品、精美的钩织作品、遒劲的书法作品……百余件展品不仅是课堂劳动教育与无限创意的结晶,更是我校学子劳动素养可视化的成长印记。除此以外,展区内还特别设置了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板,它系统呈现了我校包括《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实践项目及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方式在内的的“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并通过数据图表、影像资料等方式立体呈现出学校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多元化、常态化、系统化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次“双手造物,劳动焕新”劳动市集的成功举办,为我校劳动教育注入了蓬勃的新活力,有力促进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场持续近四个小时的文化盛宴,已然在我校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一场热闹非凡的校园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大课。未来,学校将持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形式,引导更多浙财学子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着力培养崇尚劳动、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的新时代青年,让劳动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