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校报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源于大一时班上组织的一次秋游活动——到八一公园划船。回来后,我写下了《小船任你划》(载《江西师大报》1992年11月25日第3版)。这也是我与校报的最初结缘。没想到,从此校报却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至今我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我们轻松愉快地驾驭着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静静的湖面上,我们一个个都是笑容满面,仿佛驾驭自己的人生之舟在行!”同时,我也记住了编辑张建老师。遗憾的是,张老师不久即调离校报,也使我没来得及见上一面、说一声“谢谢”。伴随我大学的四位校报老师是王恺、池平青、沈雪华和胡弢。
这篇文章的发表,极大地鼓励了我。于是,我便萌生了当一名校报记者的念头。那时候,校报正在招聘学生记者和通讯员。我又刚认识了一名女老乡、数学系92级的文。她聪明伶俐、活泼开朗,当时还不满十八岁。课外活动时,我兴高采烈地跑去找她,我想让她和我一起到校报编辑部去报名、应聘。其实,她早已经报了名,而且她也看到我的文章见报了。但是,她故意不告诉我,而且装作不知道我的文章见报,笑嘻嘻地陪我一起去了校报编辑部。
我们一起被校报录用了。那是1993年2月27日,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校报召集新录用的同学开会。到会人员分为三类:见习记者、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校报编辑部的王老师、池老师、沈老师都在。与会人员都得到了一张最新一期的校报,上面有我的文章《我爱你,校报》。
尽管如此,我的心里还是有点闷闷不乐。她是见习记者,而我却是特约通讯员。何况,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她高。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我的老乡、教育系91级的刘斌。他开导我,数学系的写作人才本来就很少,而我们教育系校报记者又比较多,作为面向全校的校报,肯定各个系之间也要讲究一点平衡。我虽然觉得他说的在理,但心里始终觉得在女生面前有点失面子。
于是,我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她先拿到校报记者证。此后这段时间,我接连发了好几篇稿子。并且,经过一个学期的构思、采访、写作,我的长篇通讯《跳出“农门”后的困惑与反思——农村大学生心态扫描》(载《江西师大报》1993年6月25日第2-3版)被校报用两个版的篇幅通版推出。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来说,在校园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在我应聘校广播站记者时,时任广播站站长、中文系91级的李良生办公桌上便放着这张报纸,他在我文章的旁边写下了四个大字:“校园新星”。这对我算是一种极高的评价。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只要不断前行,就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虽然高考志愿中我没有选择师大,但进入师大后我选择了做一名校报记者。
1994年有三件大事,我至今难以忘怀:一是5月28日星期六,我参加了校报欢送九0级三名记者曹泽华、杨奕黎、郭家希的晚会,50多名新、老记者共聚一堂,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二是10月30日星期五,我参加了与华东交通大学和江西财经学院三家校报记者的联欢活动。师大、财院各派出30名骨干记者到交大。作为东道主的华东交大热情款待了我们,并给每人发了一个手提包,里面有一本采访本、一支圆珠笔和一套明信片;中午在赣江边野炊。三是11月28日星期一上午,我参加了《江西师大报》创刊四十周年暨出刊400期座谈会。会上,我作为“大学一课”征文获奖者,很荣幸地代表9名获奖者上台领奖,还和颁奖的领导、《江西日报》新闻中心主任宋事曛合影留念。师大四年,获奖的次数不少,但上台领奖,仅此一次。
对我而言,校报记者是一段重要经历,也是一笔宝贵财富。那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磨练,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使我能活跃于当时校内的各个宣传阵地,甚至走上社会之后,仍对我影响深远。
1993年5月17日,校办破格发给我“江西师大信息”的记者聘书。之前听刘斌说,文在4月1日被聘为校长办公室“信息简报”记者。这也是我想加入其中的动力。他们那一批共有22人,教育系占了4人。虽然负责人是校报记者、教育系89级的范秀仁。但介于教育系人数太多,我要进去很不容易。对此,范师兄也无能为力,但他尽可能给予我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多发文章,用实力说话,赢得校办老师的认可。
1993年9月,在校报记者、历史系90级曹泽华的引荐下,校党委宣传部聘用我为校广播站特约记者,参与了迎新宣传工作。后来,广播站在全校范围内招聘记者,中文系92级的女生云又拉着我一起去报了名。从此,我在广播站从记者干到记者组组长、编辑、站长。1994年3月,在站长李良生见习期间,宣传部分管广播站的罗勇兵老师(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在广播站全体人员大会上宣布由我暂时主持广播站工作。李良生毕业后,我正式接替他成为广播站站长。
罗老师调离学校之后,广播站由宣传部陈运平老师(现任景德镇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分管。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3月3日,广播站自己的文字刊物《师大之声》创刊问世。校党委副书记王树林亲自题写刊名,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姚电题词:“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时代旋律,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师生心声。”校广播站与外语系联合推出的“English Corner On The Air(即空中英语角)”专栏节目,居然登上了《江西日报》。“温馨点歌台”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节目,要求点歌的来信遍布大江南北。这个节目也上了《江西青年报》(《让歌声飘扬校园——记江西师大广播站“温馨点歌台”》,载《江西青年报》1995年12月16日)。当年广播站的特约记者、中文系92级的陈庆寿,如今已成长为吉安市副市长。
1994年1月,校团委的林彬杨老师(现任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突然叫我到他办公室,问我是否愿意到校学生会宣传部工作?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先后与政法系92级的蓝维维、中文系91级的刘庆华、外语系92级的李涛等,有过一段难忘的时光。在此期间,我以校团委学生会的名义起草了《给全校教师的一封贺信》(载《江西师大报》1994年9月5日第三版)。后来,校团委书记刘俊(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又推荐我到省学联竞聘宣传部部长,到团省委实习。
1994年11月,林老师回到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撤系改院)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后,我又受命负责创办院刊《奔流》。这份小小的刊物,后来成为学院一个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写作骨干。
1995年1月,我应聘成为学工处《学生工作动态》的编辑。在这里,我结识了音乐系93级的群,并收获了爱情。在我的影响下,后来她也加入到校报学生记者的行列。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然而,1996年1月,原人事部印发了《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正式打破包分配格局。所以,对那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充满着彷徨。我的长篇通讯《敢问路在何方——有关高校学生择业的话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文章被当时南昌市委市政府机关报《南昌晚报》(星期刊)在1996年5月12日头版头条推出。
时光如梭。好像一眨眼的工夫,我就大学毕业了。或许真的是缘分吧,在王树林副书记、姚电部长和王恺主任的共同推荐下,我又到了校报工作。在江西农业大学,我从一名校报编辑和记者干起,到后来担任校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和宣传部部长助理,并于2009年10月彻底告别了宣传战线。我与校报共同走过了十七年岁月,这段难忘的岁月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值得庆幸的是,我虽然离开了师大,却没有离开校报。由于师大校报和农大校报都是江西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的成员单位,每年都能与师大校报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继续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教诲。2005年,我的文章《要“文凭”更要“水平”》荣获中国高校校报协会一等奖,正是母校校报老师继续指导和帮助的结果。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尽管已离开母校二十六年了,但我仍多次漫步于老师大校园,重温着一幕幕逝去的往事,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春岁月。师大四年,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校报记者而感到自豪。虽然累,却很快乐、很充实,因为我不但见证了师大校报的一段重要历史,而且亲身参与其中,感到无上光荣。
(作者现就职于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