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清、智能、便捷的数码摄影占据主流的时代,一种早已停产、操作繁琐且成像充满不确定性的古老胶片——撕拉片,在近期成为年轻人尤其是一众娱乐明星追捧的“新宠”,引发了一场关于颜值、稀缺性与复古美学的集体狂欢。 从迪丽热巴撕拉片写真引发 14 亿次话题播放, 到鞠婧祎、刘诗诗等明星的撕拉片美照刷屏社交平台,再到二手市场上停产相纸价格从 70 元暴涨至 3000 元,被戏称为“纸片茅台”。 这场逆势翻红的热潮,究竟是复古风的回潮,还是资本与消费心理共谋的产物?
■稀缺焦虑与明星效应:资本编织的消费陷阱
宝丽来 600 型相机全球停产 15 年,富士 FP-100C 相纸库存不足 50 万张的消息被反复炒作,商家用“拍一张少一张”的话术将废片率过高的淘汰品包装成“稀缺珍藏”,一张相纸被炒至 300 元高价,不断制造稀缺焦虑。 同时,“明星效应”则是一剂推波助澜的催化剂——鞠婧祎、张凌赫等艺人用撕拉片的“不完美”颗粒感营造“去滤镜化”“原生美”的人设,宣扬“缺陷美”,让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素人跟风追求情怀。停产多年的摄影产品经由“稀缺焦虑”与“明星效应”重新包装就摇身变为“纸片茅台”,其本质上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饥饿营销与消费策略。
■消费心理:年轻人为何为“不完美”买单?
“稀缺焦虑”与“明星效应”并不足以解释这场消费热潮, 在这场逆势翻红的热潮中, 更关键的是撕拉片完美契合了当代年轻人潜意识的消费心理。
其一,“损失厌恶”心理。商家所营销的“拍一张少一张”概念,精准触发了人们对“错过”的恐惧。在行为经济学中,这种对损失的厌恶感往往比获得同等收益的渴望更能驱动消费行为。当这些相纸被包装成“不可再生资源”时,即便价格昂贵,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
其二,“盲盒效应”。约 30%的废片率本是撕拉片的技术缺陷, 却被商家巧妙营销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轮盘赌”消费体验——可能收获意外的美丽漏光效果, 也可能得到一张完全失焦或不显影的废片。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 与当下流行的盲盒商品异曲同工。
其三,“反算法”情绪价值。在修图软件泛滥的时代,撕拉片的粗粝质感、自然暗角和化学显影过程, 提供了一种可触摸的真实体验。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数字生活的反叛。
■文化反思:复古狂欢下的认知缺失
“撕拉片”在网络上的突然爆火,明星、网红们的争相拍摄,这些真的只是在“绝版主义”刺激之下一时的狂热吗?
有网友指出,“撕拉片” 高曝光到有些失真的画面和泛黄的卷边被打上了“华丽复古风”的美妙头衔,这种拍摄形式早在数十年前就已风靡, 如今的爆火更像是资本对“时尚轮回”的刻意引导,将主意打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钱包里。 当“摄像博物馆”与湿版摄影等真正的文化遗产无人问津,撕拉片的走红恰暴露了大众对文化内核的忽视———比起怀旧, 更多人在追赶被明星与流量定义的潮流。 商家利用这种认知缺失,将“绝版”“情怀”编织成消费陷阱,让一张胶片成为身份符号与社交入场券。
■理性呼吁:别让情怀沦为“智商税”
消费没有什么, 拍摄喜欢的照片也没有什么, 只是在这样的狂潮之下大家总会缺少了一些思考多了一些冲动。那么,下一次再这样“心潮澎湃”之时,或许可以就我们的“出发点”再多想想?
复古的本质是对过去慢生活的回望,而非被流量裹挟的狂欢。 消费者们更应该保持理性思考,警惕“稀缺焦虑”和“身份焦虑”的营销话术,不要掉入消费陷阱,盲目跟风,与其为高价撕拉片买单, 不如珍惜按下快门那一刻的心跳。对商家而言,若将撕拉片当成敛财工具,终将透支文化情怀,唯有挖掘胶片背后的文化、艺术和时代价值,让复古成为连接当下和过去的纽带, 才能避免这场热潮沦为“流水线式的怀旧狂欢”。
当撕拉片的化学显影液逐渐褪色, 这场消费狂欢终将落幕。而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流量与资本主导的时代, 如何守住消费的理性, 让情怀回归本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