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石油报 - 吉林石油报

高温下的攻坚战

——扶余采油厂电力保供纪实

作者:特约记者  段艳秋  通讯员  郑毅    
2025-06-30     浏览(9)     (0)

吉林油田针对高温天气采取防暑措施,组织电工突击队进行电力线路架设攻坚战。突击队员们克服人员紧缺、高温炙烤等困难,连续奋战4天,成功完成架设任务,为注水井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柳智青/摄

针对近期天气连续高温的实际,吉林油田把防暑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广大干部员工紧绷安全生产弦,战高温保生产,坚决保障各项既定目标顺利完成。

6月下旬的松原大地,流火的盛夏热浪灼人,连续35摄氏度的高温炙烤,将扶余采油厂的生产区变成了“蒸笼”。而这段时间,正是这个厂注水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满足精细注水配套高标准供电需求,一场与高温较量、与时间赛跑的电力线路架设攻坚战正在悄然打响……

新建线路点多面广,地形复杂且阻碍重重,工作量巨大且繁重。然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4天。

人员紧缺+高温炙烤:考验难不倒咱

22日下午14时50分,在采油作业四区东九生产区的一个生产现场,这个队副队长林海涛刚从电线杆上下来,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说:“新建电力线路的工期压得紧,每天都感觉人手不够、时间不够。”此时,他身上的工服因为汗水湿透蒸干了又湿透,汗渍已经结成了白霜。

原本这个队4个电工班共有13人,因参加培训任务被抽走了3人,剩下的10人不仅要完成日常维护、检修和应急抢险任务,还要突击完成这次新建电力线路的任务,尤其是赶上这种酷暑极端天气,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享有“铁军”美誉的电工们迎难而上,林海涛迅速调整作战模式,打破常规班组界限,亲自上阵带领党员郑毅、郑巨平和业务骨干王立峰组成“攻坚突击队”,迅速投身到这场战酷暑、抢工期的攻坚战中。

白+黑:轮转抢进度

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实行了“白+黑”弹性工作制。凌晨3点,天光微亮,4名突击队员已集结出发。他们扛着电缆和工具,挖电杆坑和拉线坑、立电杆、补打拉线、架设线路、敷设电缆下引线、安装配电箱……每一项工作都是重体力活儿,尽管是在凉爽时段操作,蹲下作业和爬杆作业时,汗水都会不停顺着安全帽带子滴在脸上,蛰得他们睁不开眼睛。

正午,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户外作业如同“蒸桑拿”。被烤得滚烫的电缆和金属工具在手中传递时越来越沉重。午后高温时段,他们就由室外作业转为室内工作,对配电箱的配件进行调试,确保人歇工不停,实现效率最大化。而此时,室内的温度也达到了36摄氏度,他们却舍不得休息一会儿。郑巨平哑着嗓子说:“配电箱的质量至关重要,必须得把每条线安装调试精准,不能出一丝差错。”

中暑+脱水:咬牙扛住“最后一公里”

24日9时40分,在作业一区作业现场,火热的太阳烤下来,空旷的野外没有丝毫遮挡,正在立杆塔的王立峰有了中暑症状,他立即喝下2瓶藿香正气水,稍作休整后,又咬牙拿起工具干了起来。他说:“多架一基杆塔,注水井就早一刻精准运行。”

25日15时55分,炎炎烈日下,正在安装配电箱的郑毅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盐霜在他的肩头结成斑驳图案。突然,他觉得一阵恶心眩晕,险些踉跄倒地。林海涛见他有脱水症状,赶紧将他扶到树荫下补充水分,休息了不到20分钟,郑师傅起身投入到工作中,他说:“这是最后一个配电箱,安装完了就能送电了。”

他们就是靠着“遇到困难迎着困难上”的精神,冒着酷暑连续奋战了4天,每天都要工作16小时以上,累计挖电杆坑8个、立电杆8基、挖拉线坑10个、补打拉线10把、高质量架设线路9空、敷设电缆下引线12条、安装配电箱12个、为12口重点注水井安装了稳定可靠的电力“引擎”。

验收现场,这个厂生产运行部副主任宋佳明望着突击队员们满是汗渍盐渍的工装感慨道:“你们太了不起了,真的无愧于铁军称号。”林海涛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上笑容憨厚,他说:“只要能按时完成工期,咱这身‘盐巴工装’就值了。”

在这场高温鏖战中,这支突击队为夺油上产筑起了生产保障的“铜墙铁壁”。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唯有晒脱皮的脸庞、磨起泡的双手,无声地诠释着这支“铁军”的钢铁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