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外国语大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别让“AI率”成了毕业论文的“紧箍咒”

作者:●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 陈天歌    
2025-05-28     浏览(8)     (0)

又到毕业季。毕业生们或为就业选择蹙眉,或为即将开启的新生活不安,但横在每个学生面前的最终考验,仍然是那篇耗费日夜精力、历经反复修改的毕业论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毕业论文除了要面临一贯严苛的查重率,还离不开一个新的评价标准——AI率。

无论是“DeepSeek”横空出世,还是“豆包”“Kimi”等国产AI助手走上台前,它们都在方便大众之余,帮毕业生减轻了论文写作中资料收集、思路拓展和语言组织的负担。但不少学校“检测AI率”且以机器检测结果为唯一标准的新规,无疑给论文戴上了“紧箍”。而每次“念咒”,都让毕业生大呼头疼,导致其专注于与机器“斗智斗勇”,甚至不得不改掉本是原创却被认定为“AI化”的观点。

事实上,AI写作的检测机制并不完善,更难言权威。网上针对“检测AI率”的讨论不绝于耳。据《大河报》报道,不仅毕业论文被频频误伤,就连经典作品《荷塘月色》与《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其AI生成内容总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此前还有网友发帖称,《滕王阁序》AI率竟达100%!令人不禁在一笑之余惊觉检测“不靠谱”。

机器检测或许表面上看似客观,但客观不等于准确。如今的AI检测宛如黑箱,被判定机器生成的学生求解无门,只能在焦虑与慌乱中四处求助。社交平台上不乏“降AI率教程”,但多数都是教人刻意“同义多表”,反复堆砌“车轱辘话”,甚至在标点符号上精细加工,背离毕业论文初衷。电商平台上更不缺贩卖焦虑的“降AI率”新生意大肆牟利,但最终仍是“用AI来降AI率”,充满讽刺意味。学校和机构绝不能让论文评判被AI牵着鼻子走,以机器结果裁定学术去留,而应由具备判断力的人工最终把关,以更严谨的标准与流程,判断那些“AI味十足”的论文是否真的由AI生成。

这无疑是一道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难题。学校防范AI,有其严峻的现实考量——纵观毕业论文写作,全权交予AI生成者有之,让AI生成代替现实调研者有之,文献综述充斥着AI生成的虚假文献者也有之。某些学生一味依赖AI,甚至将其视为“救命稻草”,看似在自我“松绑”,实则是自己把“紧箍咒”念得更响。因为背离学术诚信的投机取巧,表面省时省力,却掏空了思考与论证的过程,质量更难过关。

毋庸讳言,AI作为最新科技成果,是可以协助科研、提升论文写作效率的,但必须明确其使用边界。因为AI是信息搜集的得力帮手,不是代替人研究和思考的写手;是启迪思路、拓展视野的助手,不是取代人深度分析和创新创造的枪手。今天的高校,在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世界里,及时防范AI引发的学术伦理风险,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合理使用AI,应该成为必须尽快补上的重要而紧急的一课。

一沓厚厚的毕业论文,既是学生从学校通往社会的“最终关卡”,也是学习生涯付出与收获的见证。在此“临门一脚”之际,别让机器代替了思辨,别让人工智能削弱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更别让AI率成为毕业论文的“紧箍咒”,因技术的偏执或迷思而草率倒在“修得正果”的大门前。

(转载自“川外新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