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刚过,公司组织党员前往黄冈市廉政教育馆开展警示教育,并参观陈潭秋故居。大巴车驶上黄冈长江大桥,桥下江水浩荡,货轮众多,有百舸争流之势。
陈潭秋牺牲于1943年,距今已过去82年,昔日满目疮痍的故国家园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坐在车上,我更想用陈潭秋的视角去观看眼前的一切。1912年,他离开黄冈,来到省城武昌,入省立一中读书。此后,他定然无数次往返于黄冈和武昌,那时过江必然是乘船,如今一桥飞架,天堑通途。60年沧桑巨变,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足以告慰英灵。
黄冈市廉政教育馆和陈潭秋革命纪念馆相邻。在纪念馆,年轻的女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了陈潭秋的革命事迹。讲他名字的来历:一潭秋水,品性高洁。讲陈家被国民党烧毁,仅剩一座石砌的门框,年迈的老母亲破庙度日。在讲到1933年2月22日陈潭秋写给家乡三哥、六哥的一封信时,她哽咽了。
我们纷纷驻足,仔细拜读那封信:“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不时的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织的洋布或胶布好了)。我们这种无情的请求望两兄能允许。”
读罢,无不动容。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春寒料峭的日子,卑微地恳求兄长给孩子做件单夹衣,而他自己为救苍生于水火,义无反顾,出生入死,辗转南北,最后长眠在天山脚下。这就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有网友说:昔时先辈未言败,今朝我辈岂言退?与国同行,战至终章!是啊,有陈潭秋这些民族脊梁,有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关税战、贸易战,何惧之有?我们不讴歌苦难,但苦难确实能让我们越战越勇,淬火成钢、凤凰涅槃。
归来的途中,路过一个露营基地项目,两辆房车旁,搭着帐篷,有人在做饭,不远处参天古树下,另有几个人在喝茶,两只小狗在追逐嬉戏。大家羡慕,说等退休了也如他们那样,驾着房车去云游。那时,景色肯定会更美,生活也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