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岩村几千年来靠天吃饭,在干涸的土地上苦苦抗争、顽强地活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重点贫困村,仅仅一年半时间该村就奇迹般地整村脱贫摘帽。
站在峰岩村村委会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白云翻腾,犹如汪洋大海,真是江山如画的至美之地。与其它地方村委会不一样的是,峰岩村委会的地盘出奇的大。除了一栋两层的行政服务楼外,四周还建设了两排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房40套,形成一条小型街道,行政楼正对面则开办了一个用于为村民教授技术和科学的现代化农民讲习所,这些建筑围绕的中间,则是有三个篮球场大小的广场。点缀各建筑物的最显眼的颜色就是鲜红,它让整个场地显得十分庄严。村委会旁边,更是创造性地建设了峰岩村烈士陵园,将20世纪以来牺牲的峰岩藉烈士名录全部刻在碑上,供后人瞻仰致敬,更增添了峰岩村的红色特质。
来到烈士陵园向英灵们默哀致敬,而后去参观村办茶叶加工厂,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乡村里见到一溜儿的现代化设备、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我们惊叹不已;村办跑跑猪生态养殖场,先进的养殖理念、完善的环保设施、正在建设的“跑跑猪运动场”和它所解决的就业人口、创造的经济效益让我们再次对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那是2008年夏天,连续三个月的干旱无雨让这个自古以来靠天吃饭的村子陷入了濒临灭亡的境地,当时已经53岁的支部书记张济平组织党员群众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搜寻,但他们几乎找遍了传说中所有有水的地方,都没有发现水源,槐树天坑是传说中最后一处有地下水的地方,张书记立即组织了六人的敢死队,喝了鸡血酒,写下遗书后,自己身先士卒,用一根长绳系一个箩筐,叫人把自己慢慢下放到天坑底部,这一下去就是50多米,再沿着溶洞横向探寻80来米,敢死队终于找到了一条水流量较大的暗河。
张书记带领大家连续奋战一周,终于将50多米深的地下水抽出了地面,为全村2000多人引来了生命之源,峰岩人民从此告别了无水吃的历史,张书记和村党支部就成了村民前进的旗帜,修路、维修学校等公益事业,只要是支部主张要办的事,村民都是无条件支持,从不推诿扯皮”。村里副书记刚讲完这些,驻村第一书记接过了话茬,“是啊,2015年我受电力公司委派来驻村开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工作开展特别顺利,当时看村里取水不方便,支部决策要开拓一条直达水源的取水隧洞,全村广泛赞同,踊跃集资,只用了 50天,就开凿出一条89米的“地下红旗渠”,然后全村每户都建了蓄水池,彻底解决了安全用水问题;而后发展茶叶、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都是张书记说怎么干,村民就怎么干,日子也越过越好,2016年村里就脱贫摘帽了。”
自强自立的老奶奶在村民帮助下战胜人生各种不幸后,主动无偿帮助他人的故事,我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我的感动,只觉得伟大的精神源自平凡的坚守。反观我们自己,常常借口位低权轻不能发挥作用或是偶尔抱怨这不公那不平的时候,是不是还没有做到心底无私,还在纠结自己个人的得失呢?